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原则”的应用策略

    肖显静;

    基于生态学实验研究的具体案例,对"可重复原则"在生态学实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不可强求其"重复",但如果是人为造成的,则应该加以改善,而且,"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可以按照另外的"可重复原则",以尝试"重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如果代价不大,可以按照"可重复原则"进行"重复"实验,否则,可以另辟新径,进行"对照实验"或"自然重现";在贯彻"可重复原则"的过程中,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有意地进行生态学实验室实验或者生态学微宇宙实验,而较少进行中宇宙实验、宏观宇宙实验乃至野外微宇宙实验,降低乃至牺牲生态学实验的"真实性";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真实性"及其论证,如偏爱显著性,高估"显著性功效",损害其"可重复性",由此,应该量化"显著性功效",发现显著性偏爱,避免这一点;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正面"结果而嫌弃其"负面"结果,弃"负面"结果于不顾,进而不采取"可重复原则"对此进行"重复"实验。这种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原则"的应用策略与传统科学是不一样的。

    2018年03期 v.35;No.19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基于心理内容的信念修正与认知治疗

    李侠;孙丹阳;

    通过对心理治疗历史的梳理,指出认知治疗的核心在于信念修正,并从心理内容的角度对信念的形成以及信念的三维结构给出说明,提出信念建基于心理内容的基础上。因此,信念修正应该从心理内容的修复开始,指出心理内容的三种修改模式:删减、替换与增加,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可塑性与协调现象,给出信念修正与认知治疗的实践路径。

    2018年03期 v.35;No.198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论模型——它的概念、分类与评价标准

    齐磊磊;张华夏;

    模型在科学中是实用的工具,在哲学中是充满争论但又特别重要的主题,阐述清楚基本的概念是避免争论的途径之一。这主要涉及什么是模型以及模型的分类问题。两个问题相互缠结,因时代与研究者的不同而异。像模型方法本身一样"抽离干扰",给模型一个通用的"模型式"概念与分类也是"学以致用"的好方法。在分析基本概念与基本分类后,讨论模型的评价与选择标准这个很少被关注的话题自在情理之中,因为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哲学领域的讨论。

    2018年03期 v.35;No.198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论科学模型中的可计算变量

    孟辉;殷杰;

    科学模型已成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但由于没有界定科学模型的一般标准,人们对科学模型的分类及合法性一直还存在较大争论。科学模型的基础是变量,因为构建科学模型时科学家选择的变量必须能够与其他模型变量形成一种稳定的可计算关系,由此提出了构成科学模型的一个必要条件——可计算变量,并进一步论证了,可计算变量可作为理论模型和具体模型,自然科学模型和社会科学模型等各种不同科学模型的统一判别标准,亦可说明部分科学模型之间的相对关系,对解决科学模型的合法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3期 v.35;No.198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颜色不兼容性问题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转型

    姚东旭;

    维特根斯坦思想前后期转型的原因在于《逻辑哲学论》体系不能恰当的处理颜色不兼容性问题。近年来拉格和莫斯提出的新解释方案并不成功。维特根斯坦经过短暂的现象学时期的尝试之后,逐渐认识到解决颜色不兼容性问题的途径是重新理解逻辑命题与经验命题之间的关系,即将命题放入诸多语言游戏及其关联中去把握。

    2018年03期 v.35;No.19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伍德沃德和戴维森:解释的因果理论

    周靖;

    戴维森把原因理解为表达了某一共同属性(结构)的语句,伍德沃德则把原因理解为通过对其操作而引起结果变化的变项。两人均因为追问"什么可以充当结果的原因"这一问题而采取解释的视角研究因果理论。在为什么采取解释的起点这一问题上,戴维森的思路是从因果律、真、意义到解释;伍德沃德则不认为解释需要以因果律为基础,他认为解释就是对因果事件的反事实研究,即回答"如果发生的事情不同会怎样"的问题,从中可以提取发现变项的有用信息。在两人的理论中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需要进一步发展实践维度上的思想才能避免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018年03期 v.35;No.198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论罗蒂文学文化与因果实在论的困境

    黄家光;

    罗蒂将斯诺问题,即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之争,视为诗哲之争的现代形态。对斯诺问题有三种主要解决方案:科学主义,新康德主义-诠释学和后经验主义。罗蒂重新描述孔德理智发展阶段说,提出自己的"文学文化"观,批评科学实在论,把"科学"文学化,将后经验主义方案推向极致,丰富了斯诺问题解决方案的整体图景。罗蒂难以说明因果实在、陷入语言唯心论困境,混淆"世界通过语言来呈现"与"世界就是语言",因而难以成立。如若保留实在论直觉,我们将走向一种语言化的实在论。

    2018年03期 v.35;No.198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基于动态逻辑的信息哲学研究

    侯丽平;何向东;

    文章主要从逻辑的视角探讨信息哲学,明确信息哲学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新的哲学分支。文章运用类比"语言转向"的方式定义了哲学的"信息转向"。并以动态认知逻辑作为理论工具分析信息及其信息的动态变化,为寻找一种分析各种信息及其动态变化的统一理论提供思路,实现对其基本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解释和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以及处理实践活动中呈现的哲学问题。

    2018年03期 v.35;No.198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基于“类”范畴的墨家推类思想新探

    王加良;任晓明;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显示出其强大的创造性功能,已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墨家的推类是以"类"范畴为基础的,其推类的依据是"类同"。从总体上看,墨家推类的机制主要有重内涵轻外延、重内容轻形式和重经验轻科学。

    2018年03期 v.35;No.198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技术哲学

  • 简论杜尔宾的技术哲学思想

    刘宝杰;

    保罗·杜尔宾,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国际技术哲学学会发起人。从学术流派看,杜尔宾的技术哲学有显著的"实用主义"特质;从关注的问题看,他以研究技术社会问题为导向;从学科拓展的向度看,他将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纳入技术哲学体系;从研究的方法看,他立足技术哲学史梳理技术哲学发展脉络,展望技术哲学的未来;从价值旨趣看,他奉行更好的技术共创美好未来。

    2018年03期 v.35;No.19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外在化的技术物体与技术物体的个性化——论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内在张力

    陈明宽;

    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认为,人类缺乏足以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必须借助于外在于自身的技术而生存。这一假设来自于勒鲁瓦-古兰的外在化思想。其认为,人类的进化就是逐步地把自身机体官能外在化于技术物体之中的进化。外在化思想逻辑推演到尽头就会出现技术架空人类的结论。为了制衡外在化思想,斯蒂格勒吸收并拓展了西蒙栋的个性化思想。西蒙栋不认为技术物体能够个性化,但斯蒂格勒赋予技术物体能够个性化的能力。外在化思想和个性化思想构成了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内在张力,这一张力结构为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2018年03期 v.35;No.198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科技史

  • 17世纪《穷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知识论的翻译与传播

    杨爱东;尚智丛;

    17世纪南怀仁编纂的《穷理学》向国人系统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并展示了以演绎推理为"贯穿众学之具"的西学知识体系。但因中西知识观的差异、当时政治文化环境趋于保守以及南怀仁交友圈子狭窄等原因而未被接受与传播。该书散佚民间,遭受冷落,致使中国丧失了更新旧的知识论与相应的知识体系以及改造传统思维方法的机会。因此,揭示其文本内容与特征,并分析其遭受冷遇之原因对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仍有警示意义。

    2018年03期 v.35;No.198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我国古代盐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代价值及反思

    魏钊;王后雄;

    盐是人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我国盐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按照年代顺序回顾了我国自上古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代、明代和清代,我国盐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过程,并从科技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从"李约瑟难题"的视角对盐业生产技术在近代东西方的巨大发展差异进行了反思。

    2018年03期 v.35;No.19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华人科学家的数学物理学关系思想探究

    刘欣;高策;

    数学与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二者的结合交融促进了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部分华人科学家在数学与物理学交叉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数学物理学关系思想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推动未来数学与物理学的继续结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03期 v.35;No.198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科技与社会

  •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的公众参与——基于后常规科学话语理念分析

    徐治立;刘柳;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一直存在争议。而在公众参与层面,存在参与失序、诉求模糊以及信息阻塞这三方面困境。后常规科学话语理念为公众有效参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决策提供了民主的对话空间。通过实现有序参与制度的转向、公众科学理性的转向以及回应性话语结构的转向来实现公众真正参与决策,进而解决分歧达成共识。

    2018年03期 v.35;No.198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机器学习的哲学认识论:认识主体、认识深化与逻辑推理

    徐祥运;唐国尧;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学科,一直与哲学认识论问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机器学习本质的分析,发现尽管机器学习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但认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依然是人类,机器学习只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个辅助性技术工具;机器学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思路、新工具和新方式,是对哲学认识论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机器学习是对传统逻辑中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人类经典形式推理的思维模仿和技术拓展。

    2018年03期 v.35;No.19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面向大数据的计算社会科学:一种诠释社会现象的新范式

    詹国辉;熊菲;栗俊杰;

    面对复杂而又充斥不确定性的社会现象,作为当下社会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理论的计算社会科学,有助于厘清并诠释社会现象的内在机理。通过梳理诠释社会现象的既有范式,厘清了其内在限度,提出计算社会科学范式的应然性,进而凝练出面向大数据时代的计算社会科学内涵,分析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原因及发展图景。研究表明,面向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社会科学在认知方式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突破和革新。由此证明了,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新范式,有助于实现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化,从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提升诠释社会现象的深度与广度。

    2018年03期 v.35;No.198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人与自然的张力:生态中心论的实践困境

    孙亚君;

    以克里考特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通常被认为是应对生态危机最具实践力的环境伦理学派。然而,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对生态中心论所谓的"生态系统健康"之实践判据的笼统解读。这种含糊不清的实践性观点对于现实的环境管理并无实质性意义。以此,文章阐明了生态中心论的具体实践原则与实践手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中心论的实践原则间的潜在矛盾、后现代农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作为伦理基础的情感之维与自然之维的内在张力。这种实践力层面的考察与厘清是环境伦理学得以作为现实环境管理之指导思想的必要前提。

    2018年03期 v.35;No.19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近代中国北方摄影技术的应用与传播——以山西杨昉摄影活动为例

    于红;李豫;

    《中国摄影史》云"1860年以前,摄影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只限于南方沿海几省"[1]19。其实,自西方摄影术发明不久,摄影技术就传到了中国北方。以北京为例,山西人杨昉游历英法德意等国回来,从1845年起,使用从西方带回来的摄影器材在北京开始了摄影活动,拍摄了大量人物肖像照片和风景照片,在北京与欧美摄影师频繁往来交流。杨昉之摄影探索,有力促进了西方摄影技术在近代中国北方地区的推广、应用与传播。

    2018年03期 v.35;No.19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价值意义

    金坚;赵玲;

    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研究对复杂信息系统深入挖掘有效信息和人类社会系统的有序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信息熵的本质是负熵,是对于消除不确定性的度量。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本质研究深化了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过程,信息熵对大数据的量化有效衡量了系统有序无序的水平,通过熵增和熵减的矛盾运动促进了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完善。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研究为有效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和改善生存环境提供了依据,推动了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2018年03期 v.35;No.198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生态社会主义视域下的科学技术异化

    贾婕;

    面对科学技术异化与生态危机现象,生态社会主义深入反思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及其关系。这一理论指出,科学技术的异化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现象,是科学技术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异化又推进了生态危机的进程,加深了生态危机的程度,显示了其负面效应;同时,这一理论通过建构生态社会主义与改进科学技术的规模与模式来复原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的本质。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异化批判思想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及其根源,对于正确认知科学技术的功能与生态危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这种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空想成分。

    2018年03期 v.35;No.198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书评

  •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中译本:学界之声

    郭喨;陈婧洁;

    <正>《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Elsevier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共9卷16册:《一般科学哲学:焦点主题》《信息哲学(上、下)》《技术与工程科学哲学(上、中、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生物学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哲学(上、下)》《物理学哲学(上、中、下)》《数学哲学》《逻辑哲学(上、下)》,是迄今规划最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英文

    2018年03期 v.35;No.198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