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数学哲学

  • 数学理论与虚构作品

    叶峰;

    虚构主义是当代数学哲学中的一种观点,在国际上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通过在物理主义框架下理解虚构作品并比较数学理论与虚构作品,一方面可以更明确地回答有关虚构作品的本体论、认识论及语义学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数学理论与虚构作品在本体论、认识论及语义学方面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些结论支持一种彻底物理主义的数学哲学,同时也是对现有的虚构主义数学哲学的一种改进。

    2020年03期 v.37;No.21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 休谟原则的认识论意义

    许涤非;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算术真理是分析真理,这种分析性是被界定为:如果一个命题可以用逻辑和定义证成,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分析的。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失败了,因为他重构算术的系统有矛盾。随后逻辑学家发现:标准的二阶逻辑加上休谟原则可以推出二阶算术的公理。这一结论被称为弗雷格定理。新逻辑主义的核心论点是:休谟原则虽然不是"显定义",但是这个原则可以解释"基数""有穷数",因此休谟原则给出了一种解释抽象对象的路径。但是新逻辑主义也面临着种种的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布鲁斯对休谟原则"分析性"地位的怀疑。文章在介绍布鲁斯和新逻辑主义争论焦点的基础上,将澄清新逻辑主义在认识论上并不是要论证算术真理的"分析性"而是论证休谟原则可以解释"数",并且解释这种方法为什么优于其他公理系统的"隐定义"。

    2020年03期 v.37;No.210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科学哲学

  • 论蒯因自然主义的内在矛盾——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

    陈晓平;陈悦;

    蒯因的自然主义包含着基本方法论上的矛盾,即极端经验论和极端整体论的矛盾,这使逻辑的不协调性渗透于他的自然主义学说的诸多方面,其中包括意义理论、指称理论、认识论和本体论等。蒯因本体论的矛盾可以归结为语境主义多元论与物理主义一元论之间的冲突,或者说是论域相对论和经验绝对论之间的冲突。蒯因认识论的矛盾可以归结为方法论自我指称的恶性循环,或者说是元方法与对象方法的混淆。诸多矛盾的存在使蒯因的自然主义学说严重失范,然而,重视逻辑规范正是分析哲学的根本特征。由此可见,蒯因的自然主义与分析哲学相去甚远,甚或是背道而驰的。

    2020年03期 v.37;No.21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 绿蓝悖论的证据路径消解方案

    顿新国;

    绿蓝悖论在科学哲学、归纳逻辑、形式知识论等领域激起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沿着语言论、科学方法论、贝叶斯主义和知识论等路径形成了几十种解决方案。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围绕包含绿蓝谓词的绿蓝假说本身之"合法性"展开争论。这些方案认为谓词绿蓝不具可投射性,而包含不可投射谓词的假说是不可投射的,因此这些假说不可被确证,不能根据它们进行预测,从而悖论不会产生。这些方案在解悖技术上很直观明了,但在哲学说明和辩护上遇到极大难题,没有哪一个方案得到学界广泛承认。从确证的另一个关系项证据这一崭新视角来审视绿蓝悖论的构造过程,可以表明古德曼所断言的绿蓝悖论不成立,从而绿蓝悖论被消解;进而对该方案进行辩护,并利用证据路径上的新研究成果佐证绿蓝悖论和确证研究的证据转向这一指认。

    2020年03期 v.37;No.21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 试论苏佩斯的“习惯”理论——基于理性选择的视角

    王姝彦;徐禄;

    "习惯"在人类思维、认知与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关于习惯的哲学探问可谓古已有之。从古希腊至今,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旨趣对习惯所做的种种阐释为习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概念与方法基础。基于此,苏佩斯将习惯问题置于当代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情境之下尝试对其加以重解和新探,强调了习惯之于理性选择的基础性意义。尽管其习惯理论尚需进一步的细化、深化,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其独创性的研究无疑可为在当代科学与哲学语境下对许多传统哲学问题的重思提供一定的思维借鉴与理性指向。

    2020年03期 v.37;No.21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论题有资格成为模态认识论吗?

    冯书怡;

    模态认识论是关于我们如何获得可能性与必然性知识的认识论。在模态认识论的发展历史中,可设想性一直被当成通达可能性的桥梁。尤其是在查莫斯二维语义理论框架下,"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论题(以下简称CP论题)可以被看作一个可靠的假说。但它是否有资格被当成模态认识论是另一回事。一个担忧是:如果我们无法判断某命题是否是可设想的,那么,即便CP论题为真,我们也无法依赖可设想性获得关于其可能性的知识。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类代表性的意见:一类是极端的,如罕拉安和拜利认为,对于所有命题,我们都不知道它是否是可设想的。一类是温和的,如沃利认为,存在某些命题,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是可设想的。文章将驳斥极端观点并为温和观点做出补充:如果一个命题是必然性命题,即一个要么必然为真要么必然为假的命题,如果不知其真值,我们无法判断其是不是可设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设想性无法提供关于它的可能性知识。

    2020年03期 v.37;No.21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人工智能逻辑的非演绎转向

    曹青春;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经验论的发展,但如果一味突出数据经验,忽略人的能动性,强调大数据的相关性,轻视甚至抹去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则会让人工智能逻辑的发展面临困局。在今天的人工智能中,演绎不再居于支配地位,非演绎的成分越来越多,统计机器学习,依赖于语境的机器学习正在蓬勃兴起。可以预料,演绎与非演绎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局面必将形成。在人工智能以及一切领域,逻辑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兴旺。但是我们要记住理性、形式化、演绎是不可或缺的,但光有一面是不够的。演绎主义有局限性,非演绎主义也有局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二者之间探寻合理张力,保持动态平衡。

    2020年03期 v.37;No.21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论霍维奇极小真概念的戴维森式反驳

    李主斌;

    对于当代真理紧缩论的典型代表,即极小真概念,戴维森认为其等价模式的具体实例不可理解,即我们无法在坚持极小真概念关于真理是客观的前提下,基于句子"p"的语义特征来理解复杂单称词项"命题(that) p"的指称。这一批评被学者称为"戴维森式反驳"。对此反驳,一些学者认为,借助戴维森处理间接引语的并列理论可以有效地回应它,但是,由于并列理论本身不成立,因而上述回应并不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戴维森式反驳是可接受的:其一,如果它成立,那么受害者绝不仅仅是极小真概念;其二,戴维森式反驳的核心要求,即在等价模式中出现两次的句子"p"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本身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

    2020年03期 v.37;No.21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有限形式性、普遍内容与分析性——论弗雷格对逻辑的理解

    张鑫毅;

    不同于康德,弗雷格认为逻辑是一种包含普遍内容的描述性规则,可以用于获取实质性的知识。这种逻辑观是弗雷格引入二阶概念和抽象对象的必然结果,与此相应,弗雷格的分析性概念与知识辩护密切相关。

    2020年03期 v.37;No.210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论罗森伯格的兑现式还原论

    张鑫;李建会;

    罗森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兑现式还原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生物学中还原的含义是用"为何必然发生"解释兑现"怎么可能发生"解释,在这一含义之下,经典遗传学能够被还原为分子遗传学。然而本文认为,按照兑现式还原论,被还原者相当于设定了一个纲领,而还原者仅仅是对这一纲领的补充,二者之间平滑地过渡,不具有还原过程通常具备的那种跳跃性。因此,我们认为罗森伯格兑现式的还原偏离了还原本身的含义,故而并不能够辩护经典遗传学可以被还原为分子遗传学。

    2020年03期 v.37;No.21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知觉与幻觉,朝向一种存在的幻象学

    周午鹏;

    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从非现象学到现象学,哲学所描述的有思维能力的主体一直对幻觉怀有莫名的敌意,比如经常把幻觉归为错误的认识或带有欺骗性质的和不正常的感觉与知觉,直到梅洛-庞蒂通过对幻觉的实存分析部分地瓦解了这一敌意,并给予我们一种对幻觉的知觉阐释。概言之,在理性主体遭遇到理性的悖论时,现象学所描述的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也从两个方向遭遇到它们共同的悖论,即幻觉的存在。最终,它们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种"存在的幻象学",它试图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把知觉阐释活动所依循的最基本原则,即"幻觉是首要的",贯彻到底。

    2020年03期 v.37;No.210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在自然与规范之间——评J.福多表征主义意义理论

    施展旦;

    福多在区分意义的语言和思想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心身关系问题做出功能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的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强调心智表征条件下的"自下而上"的自然主义模式,否认自然语言表达式之间在推论关系中表现出的"自上而下"的规范主义的解释模式。而对意义的本体论归因的关注,使得福多的作为意义载体的心智符号只具有表征功能,缺乏对语言交流和解释的说明功能。因此,应该通过强调语言和思想的相互关系,以摆脱福多在意义本原问题上的理解及认知循环,进而在实践维度中把握意义。

    2020年03期 v.37;No.21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技术哲学

  • 工程学本体论:本体论的形而下走向及其意义

    高新民;胡嵩;

    本体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从形而上学的宝塔尖下降为具体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应用框架、概念工具。应用本体论的诞生,完全是由其内在的构造、本质和功能所决定的。对这一现象做出考察和反思,既有助于我们从形而上学角度理解本体论的构造、本质和作用,进一步深化本体论的研究,又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科学中规范本体论的运用,使本体论的具体科学应用有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可靠的学理基础,从而使之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要想在本体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上实现根本性突破,要想让人工智能表现基于本体论的智能,必须自觉、深入探讨种系和个体的人的本体论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弄清其内在构成及结构,追溯其在语义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内在条件、根据和机理。

    2020年03期 v.37;No.210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马克思的技术分析方法及其当代价值

    练新颜;夏诗婷;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这些分析却缺少技术分析的维度。技术分析是马克思理解社会变革的关键钥匙,是评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回到马克思的技术分析办法,通过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来理解技术本身的变化,这样才能理解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

    2020年03期 v.37;No.210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基于技术调解的使用者责任分析

    贾璐萌;陈思;

    技术调解使得使用者的责任问题更加凸显。受技术调解的使用情境是在人与技术的互动中构建起来的,这意味着必须超越主客对立的二元框架,采取一种混合性的视角来对待受技术调解的使用责任问题。在"人-技术-世界"的使用情境图式中,技术调解的"透明性"决定了使用者的关注点与责任对象的变化,也由此带来了技术使用的双重责任:当技术调解呈透明状态时,使用者的关注点透过技术指向了他者与外部世界,应承担起"公平使用"与"生态使用"的责任;而当技术调解呈不透明状态时,使用者的关注点则回到了自身的使用实践上,从而应承担起重建自身受调解的主体性的责任。

    2020年03期 v.37;No.21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科技史

  • 论无限宇宙与空间几何化的关系

    吕天择;

    柯瓦雷始终认为科学革命的两大特征是有限宇宙解体为无限宇宙和空间的几何化,不过,《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一书强调有限宇宙解体的核心地位,这个表述并不与柯瓦雷的一般说法相冲突。两者有各自的思想源头和发展进程,两者的关系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相互伴随和隐含,而不是逻辑推导的关系,一者暗示但不必然导向另一者;两者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科学革命的完成需要两者的共同作用。柯瓦雷将宇宙论变化作为主线是因为这一点更鲜明地表现了科学革命的观念突破。

    2020年03期 v.37;No.21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中医科学化的历史观照

    刘洋;郑俊一;雷文婷;

    在新文化运动和"中西医抗争"中,面对是否"科学"的质疑,近代中医开始了"中医科学化"运动。主张以科学方式整理中医,目的是保存和发展中医。尽管争议不断,中医科学化运动却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展,甚至波及解放区的卫生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科学化"沉渣泛起,毛泽东及时发现并予以阻止,但随后逐渐建立的中医方针,仍然背负着"中医科学化"的烙印,始终无法绕过中医"不科学"的悖论。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将中医置于"不科学"的语境下,按照西医"范式"开展的科研、教学、医疗、管理等工作,客观上都是对中医进行肢解和否定,都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2020年03期 v.37;No.210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科技与社会

  • 科学民主化问题的哲学基础

    尚智丛;章雁超;

    现代科学革命引发了科学认识论对科学绝对客观性的质疑。假设性科学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支持实用主义、符合论与融贯论的三种真理观。经验主义三种方法论蕴含的相对主义倾向使逻辑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合理性重构陷入困境,从而表明自然界无法对人类获取的科学知识之真伪做出单边裁决。由于范式转换缺乏相应的标准与方法,最终只能诉诸科学共同体的集体意志做出民主抉择。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对科学的实践过程再现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实践主体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磋商求同的民主过程。

    2020年03期 v.37;No.210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经济学研究范式可以拓展到科学哲学吗?——析科学哲学的经济学研究路径及其问题

    贾向桐;

    科学哲学的经济学进路是继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之后科学论新的研究方向,它以自然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科学活动社会维度中经济运行原则的重要性,主张用经济学方法论揭示科学认识的规律与本质。但这种经济学范式介入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还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主张与方法论仍是不确定性的,这源自于科学哲学的自然化解释与其规范性的张力并没有在这种新进路中得到彻底解决。

    2020年03期 v.37;No.210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基因密码破译的生命伦理规制

    汪珍;王晓生;

    伴随人类基因组序列这部"天书"的破解,基因编辑给遗传疾病患者带来治疗的曙光,但基因破译给人类未来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科技在承载人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时,也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难题。文章从哲学的生命伦理维度,思考基因密码破译所引发的家庭伦理、代际伦理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基于法律规范和生命伦理的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平原则,探索基因技术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以促进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2020年03期 v.37;No.210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 STS视阈下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引进研究——基于海棠洗衣机技术引进的社会史考察

    邹文卿;王一茹;

    以STS理论为基础,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洗衣机名牌产品——海棠洗衣机技术引进历程,从技术引进生态、技术选择和技术固定化三个层次分析欠发达地区企业技术引进问题,以期为相关理论发展以及政府与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37;No.210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