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贵春;张博宇;
近年来,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展了算法的内涵。传统算法强调确定性规则和数学可计算性,而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则采用概率方法、自适应优化以及数据驱动的方式来执行计算任务。看起来,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超越了可计算性理论的范畴,跳脱了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框架?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讨了算法与可计算性理论的关系,挖掘了算法作为可计算理论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形式化意义;剖析了算法在语形、语义与语用三个层面的形式化过程;最后,对比传统科学知识的表达,总结出算法形式化的精确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025年03期 v.42;No.24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吴程程;
洛佩斯(Jesse Lopes)与拉姆斯泰德(Maxwell Ramstead)等人基于两种不同的立场——形而上学立场与方法论立场——分别提出了理论路径与实践路径的计算现象学(computational phenomenology)。前者是对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做心灵的计算主义解读;后者是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工具——贝叶斯生成模型与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来搭建具有现象学特质的模型框架,用来实践现象学的构造理论等。虽然两种路径都初显成果,但也都面临各自的困境:理论路径对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严重的误读;实践路径则缺少可输入计算模型的有效数据。但这两种立场的计算现象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融合了理论路径的实践计算现象学是最佳选择。
2025年03期 v.42;No.24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赵小龙;
虚拟现实是实在的吗?对此,学界主要形成了两派:虚拟实在论与虚拟非实在论。查尔莫斯与维勒通过两类因果论证支持虚拟实在论的主张,即虚拟现实,包括其中的对象、事件等都是真实的。然而,他们的论证是难以成立的:就查尔莫斯版本的因果论证而言,因果力论证并不能证明虚拟对象的实在性;就维勒版本的因果论证而言,两个虚拟事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不等同于它们之间真的具有因果关系;即使虚拟世界中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它们也并不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结构生成的虚拟世界。因此,查尔莫斯与维勒为虚拟实在论立场辩护的强度均无法达到预期。拒斥虚拟实在论之后,根据英伽登的现象学本体论,我们提出,作为虚拟现实的核心基础元素,虚拟对象既非实在,亦非虚构,而是一种基于计算的意向性对象。
2025年03期 v.42;No.24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芦仁达;王姝彦;
近几十年来,认知生态位概念在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哲学以及人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认知生态位构建问题也在跨学科基础上得到多向度的考察与论辩。在以“4E+S”范式为主导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下,认知生态位构建是作为一种“工具性智能”而发挥其作用。随着预测加工理论在当代认知科学中的迅速崛起,以非神经中心主义为理据的预测认知思想为我们重新审思认知现象与生态位构建之间的有机关联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认识论原则和方法论架构。在此基础上,预测加工与“4E+S”两种认知范式的整合与互补,能够允许在一个更大的模型框架中,将预测性大脑、具身行动以及认知生态位构建等环节连接起来加以一致性阐释。由之,依循延展主动推理思路,认知生态位的构建便可被形式化为“主体-环境共联系统中的自由能最小化”。
2025年03期 v.42;No.240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张志伟;
在日常思维中,我们将空间看作三维的、连续的、整体的、统一的、客观的等。日常空间概念的这些内涵实际上构成我们基本的空间认知内容。对于日常空间概念,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康德式问题:这一概念是如何可能的?基于皮亚杰和托兹的一个论点——我们的空间认知起源自我们在环境中的身体活动,文章尝试为该问题提供一个答案。文章将论证,在跟周围环境事物打交道时,作为空间参考框架,人类身体同时构成一个空间表征框架。具体来说,作为空间参考框架,人类身体的三维性、连续性、整体性、统一性、客观性等构成对空间的三维性、连续性、整体性、统一性、客观性等的一种原初表征。这些身体性空间表征内容构成日常空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2025年03期 v.42;No.240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李胜辉;
生态学模型因是理想化的而存在很多的例外,学者们据此否定它们可以被视为定律。以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和开普勒第一定律等为范例的研究表明,物理学定律都是理想化的,因而它们都存在着例外。另外,对波义耳定律与马尔萨斯模型的比较研究表明,物理学定律与生态学模型在理想化的程度和目的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如果物理学定律不会因存在例外而丧失作为定律的资格,那么存在例外也不应作为理由来否定生态学模型可以被视为定律。
2025年03期 v.42;No.24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史红继;
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关于模糊性理论方法论研究重要性的“意识觉醒”,许多高质量的成果不断涌现。不过,初步性显而易见——它们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深度对话和互动。相较于西方,对模糊性理论做方法论视角的专项研究还没有引发国内学者足够的关注和探讨。文章拟基于反思平衡的视角,澄明和厘定模糊性理论之标准成功与否的关联层面,并在与戴利、萨乐斯两者理论互动及其批判性评估的整体视野下,提出了SH-BB标准,以作为良好模糊性理论的基本要求。
2025年03期 v.42;No.24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周红宇;
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麦克道尔对蒯因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蒯因把经验说成是感觉刺激是犯了致命错误,因为这样理解的经验不可能为信念提供辩护。他对蒯因的批评存在两个严重问题。首先,他误解了蒯因的“证据”概念,导致他误以为蒯因把感觉刺激当作信念的理由,但在蒯因那里充当信念理由的其实是观察句。其次,他从自己预先持有的特定哲学立场出发,要求经验必须扮演辩护角色,并指责蒯因所理解的经验满足不了这项要求,可是他用来支持自己立场的论证方式恰恰是蒯因极力反对的。
2025年03期 v.42;No.24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齐士铖;
维特根斯坦通过“枢轴承诺”的隐喻导出一种“枢轴知识论”,引领出一个集中于利用行动整体为确定性提供认识论说明的研究趋势,部分学者则批判该策略会引发相对主义。但是,已有批判遮蔽了一个基本前提,即相对主义的成因已经得到确切的解释。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引发相对主义的并非枢轴承诺,而是围绕枢轴承诺展开的深层分歧。在深层分歧中,持有不同枢轴承诺的认知系统之间相互隔离,这是证据意义缺失的根本原因,可以据此将深层分歧理解为枢轴承诺与相对主义的中间环节。深入关于枢轴承诺与相对主义的研究,需要重新反思已有研究的认识论预设,进一步对枢轴承诺、深层分歧与相对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解读。
2025年03期 v.42;No.24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黄天琦;
唐热风认为麦克道尔的概念论威胁到经验的知识论身份,并提出信念论作为替代方案。文章针对唐热风的质疑进行反驳,提出跨水平辩护策略作为回应。文章还将指出,唐热风的信念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融贯论的困境,进而论证跨水平辩护是确保经验知识论身份的必要路径。
2025年03期 v.42;No.24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齐康;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挑战了原本专属人类的一种能力——想象力。人工智能具有想象力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想象力的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在传统哲学中,想象力通常被视作人类内在的一种独特能力。加利特·韦尔纳(Galit Wellner)总结了“现代想象”的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数字想象”的概念及其分层的特点。通过对比这两种想象模式的变化,可以论证想象并非一种非人类或脱离人性的存在,可以是由人类与技术共同塑造和进化的。“数字想象”概念的引入解释了当前人工智能在想象领域的运作模式,在此模式中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的记忆与感知功能,并通过算法来创建最终类似想象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人工智能无法代入人类的情感与道德,并且它无法实际去体验最终的想象结果,这展示出人工智能想象力与人类想象力仍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2025年03期 v.42;No.240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