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基于可计算性理论的算法形式化研究

    郭贵春;张博宇;

    近年来,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扩展了算法的内涵。传统算法强调确定性规则和数学可计算性,而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则采用概率方法、自适应优化以及数据驱动的方式来执行计算任务。看起来,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超越了可计算性理论的范畴,跳脱了传统的计算概念的框架?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讨了算法与可计算性理论的关系,挖掘了算法作为可计算理论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形式化意义;剖析了算法在语形、语义与语用三个层面的形式化过程;最后,对比传统科学知识的表达,总结出算法形式化的精确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2025年03期 v.42;No.24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计算现象学何以可能——两种路径的多维审视

    吴程程;

    洛佩斯(Jesse Lopes)与拉姆斯泰德(Maxwell Ramstead)等人基于两种不同的立场——形而上学立场与方法论立场——分别提出了理论路径与实践路径的计算现象学(computational phenomenology)。前者是对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现象学——做心灵的计算主义解读;后者是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工具——贝叶斯生成模型与深度人工神经网络——来搭建具有现象学特质的模型框架,用来实践现象学的构造理论等。虽然两种路径都初显成果,但也都面临各自的困境:理论路径对胡塞尔现象学存在严重的误读;实践路径则缺少可输入计算模型的有效数据。但这两种立场的计算现象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融合了理论路径的实践计算现象学是最佳选择。

    2025年03期 v.42;No.240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因果论证能够支持虚拟实在论吗?

    赵小龙;

    虚拟现实是实在的吗?对此,学界主要形成了两派:虚拟实在论与虚拟非实在论。查尔莫斯与维勒通过两类因果论证支持虚拟实在论的主张,即虚拟现实,包括其中的对象、事件等都是真实的。然而,他们的论证是难以成立的:就查尔莫斯版本的因果论证而言,因果力论证并不能证明虚拟对象的实在性;就维勒版本的因果论证而言,两个虚拟事件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不等同于它们之间真的具有因果关系;即使虚拟世界中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它们也并不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结构生成的虚拟世界。因此,查尔莫斯与维勒为虚拟实在论立场辩护的强度均无法达到预期。拒斥虚拟实在论之后,根据英伽登的现象学本体论,我们提出,作为虚拟现实的核心基础元素,虚拟对象既非实在,亦非虚构,而是一种基于计算的意向性对象。

    2025年03期 v.42;No.24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整合与互补:预测加工机制下认知生态位构建的功能重释

    芦仁达;王姝彦;

    近几十年来,认知生态位概念在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哲学以及人类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认知生态位构建问题也在跨学科基础上得到多向度的考察与论辩。在以“4E+S”范式为主导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下,认知生态位构建是作为一种“工具性智能”而发挥其作用。随着预测加工理论在当代认知科学中的迅速崛起,以非神经中心主义为理据的预测认知思想为我们重新审思认知现象与生态位构建之间的有机关联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认识论原则和方法论架构。在此基础上,预测加工与“4E+S”两种认知范式的整合与互补,能够允许在一个更大的模型框架中,将预测性大脑、具身行动以及认知生态位构建等环节连接起来加以一致性阐释。由之,依循延展主动推理思路,认知生态位的构建便可被形式化为“主体-环境共联系统中的自由能最小化”。

    2025年03期 v.42;No.240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人类身体与空间表征

    张志伟;

    在日常思维中,我们将空间看作三维的、连续的、整体的、统一的、客观的等。日常空间概念的这些内涵实际上构成我们基本的空间认知内容。对于日常空间概念,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康德式问题:这一概念是如何可能的?基于皮亚杰和托兹的一个论点——我们的空间认知起源自我们在环境中的身体活动,文章尝试为该问题提供一个答案。文章将论证,在跟周围环境事物打交道时,作为空间参考框架,人类身体同时构成一个空间表征框架。具体来说,作为空间参考框架,人类身体的三维性、连续性、整体性、统一性、客观性等构成对空间的三维性、连续性、整体性、统一性、客观性等的一种原初表征。这些身体性空间表征内容构成日常空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2025年03期 v.42;No.240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生态学定律、例外与理想化——基于“范例进路”的讨论

    李胜辉;

    生态学模型因是理想化的而存在很多的例外,学者们据此否定它们可以被视为定律。以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和开普勒第一定律等为范例的研究表明,物理学定律都是理想化的,因而它们都存在着例外。另外,对波义耳定律与马尔萨斯模型的比较研究表明,物理学定律与生态学模型在理想化的程度和目的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如果物理学定律不会因存在例外而丧失作为定律的资格,那么存在例外也不应作为理由来否定生态学模型可以被视为定律。

    2025年03期 v.42;No.24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论模糊性理论的SH-BB标准——兼评戴利的BR标准与萨乐斯的SCF标准

    史红继;

    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关于模糊性理论方法论研究重要性的“意识觉醒”,许多高质量的成果不断涌现。不过,初步性显而易见——它们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深度对话和互动。相较于西方,对模糊性理论做方法论视角的专项研究还没有引发国内学者足够的关注和探讨。文章拟基于反思平衡的视角,澄明和厘定模糊性理论之标准成功与否的关联层面,并在与戴利、萨乐斯两者理论互动及其批判性评估的整体视野下,提出了SH-BB标准,以作为良好模糊性理论的基本要求。

    2025年03期 v.42;No.240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两种经验主义的一次碰撞——评麦克道尔对蒯因的批评

    周红宇;

    在《心灵与世界》一书中,麦克道尔对蒯因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蒯因把经验说成是感觉刺激是犯了致命错误,因为这样理解的经验不可能为信念提供辩护。他对蒯因的批评存在两个严重问题。首先,他误解了蒯因的“证据”概念,导致他误以为蒯因把感觉刺激当作信念的理由,但在蒯因那里充当信念理由的其实是观察句。其次,他从自己预先持有的特定哲学立场出发,要求经验必须扮演辩护角色,并指责蒯因所理解的经验满足不了这项要求,可是他用来支持自己立场的论证方式恰恰是蒯因极力反对的。

    2025年03期 v.42;No.240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枢轴承诺、深层分歧与相对主义

    齐士铖;

    维特根斯坦通过“枢轴承诺”的隐喻导出一种“枢轴知识论”,引领出一个集中于利用行动整体为确定性提供认识论说明的研究趋势,部分学者则批判该策略会引发相对主义。但是,已有批判遮蔽了一个基本前提,即相对主义的成因已经得到确切的解释。从认识论层面来看,引发相对主义的并非枢轴承诺,而是围绕枢轴承诺展开的深层分歧。在深层分歧中,持有不同枢轴承诺的认知系统之间相互隔离,这是证据意义缺失的根本原因,可以据此将深层分歧理解为枢轴承诺与相对主义的中间环节。深入关于枢轴承诺与相对主义的研究,需要重新反思已有研究的认识论预设,进一步对枢轴承诺、深层分歧与相对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解读。

    2025年03期 v.42;No.24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跨水平辩护:从经验到信念

    黄天琦;

    唐热风认为麦克道尔的概念论威胁到经验的知识论身份,并提出信念论作为替代方案。文章针对唐热风的质疑进行反驳,提出跨水平辩护策略作为回应。文章还将指出,唐热风的信念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融贯论的困境,进而论证跨水平辩护是确保经验知识论身份的必要路径。

    2025年03期 v.42;No.24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人工智能具有想象力吗?——数字想象理论探析

    齐康;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挑战了原本专属人类的一种能力——想象力。人工智能具有想象力吗?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想象力的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在传统哲学中,想象力通常被视作人类内在的一种独特能力。加利特·韦尔纳(Galit Wellner)总结了“现代想象”的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数字想象”的概念及其分层的特点。通过对比这两种想象模式的变化,可以论证想象并非一种非人类或脱离人性的存在,可以是由人类与技术共同塑造和进化的。“数字想象”概念的引入解释了当前人工智能在想象领域的运作模式,在此模式中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的记忆与感知功能,并通过算法来创建最终类似想象的结果,但在过程中人工智能无法代入人类的情感与道德,并且它无法实际去体验最终的想象结果,这展示出人工智能想象力与人类想象力仍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2025年03期 v.42;No.240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技术哲学

  • 技术的趋利避害意向性分析

    陈石磊;王伯鲁;

    如果按照布莱恩·阿瑟对技术的理解,新技术一定产生于现存技术的组合,现存技术一定为新技术提供了组合的成分,那么作为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技术,身体本能为所有技术提供了组合的成分。因此,只有在与主体的耦合关系中,技术才是其所是。在技术竞争中,无论技术的创造者还是使用者,普遍都拥有趋利避害的意向性,技术必然体现着主体的意志与价值取向,由此导致技术也具备了趋利避害的意向性,甚至具备特定的价值倾向或政治立场。

    2025年03期 v.42;No.24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科技史

  • 从数学的世界化到世界的数学化——论文艺复兴时期mathesis概念的嬗变

    蒋周伟;

    现代学者多认为世界的数学化滥觞于笛卡尔,尤其是他的mathesis universalis开启了数学征服自然大门。在笛卡尔之前,mathesis已是一个通用概念,如库萨、布鲁诺、拉米斯等人的工作是将mathesis拉回到具体的世界之中,并限定mathesis为一种方法,去展示和回向第一性的质料性世界。但他们打破了数学与世界之间的存在论界限,一定程度上为世界的数学化铺平了道路。笛卡尔等人对纯洁性、秩序、形式等要素的强调,则是以数学为中介又将形而上学带回到世界之中。其中,第一哲学替换为第一数学,开启了数学对世界的统摄。

    2025年03期 v.42;No.24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人在天地中:中国古代的“假天仪”及其历史书写

    张楠;

    假天仪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与浑仪、浑象不同,假天仪并非中国古代既有的天文仪器术语,其发源为高鲁对近代光学天象仪“planetarium”的翻译。在天象仪的历史叙事中,西方学者以古希腊行星仪与天球仪的制造传统为线索,书写了从古至今天象演示仪器的发展历史。中国学者则对古代记录中可实现“人在天地中仰观运转之天”情景的“假天仪”进行证认,从而形成了始于“北宋苏颂假天仪”的中国天象仪历史书写脉络。假天仪追认得以成立的背后,是中国人在天人关系思考之上对“自然”之天进行模拟的长期探索与尝试,是既具有深厚思想与实践基础,又在知识与技术层面持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天文实践传统。假天仪的历史书写,反映了在古代记载中寻求现代科学技术对标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具有厘清中国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天文实践思想的重要意义。此外,只有对相关史料重新进行检讨,更新既有叙事,并结合多文明的发展线索,才能深刻理解中国人独特的天象演示历史,以及人类模拟天象的共同历史。

    2025年03期 v.42;No.240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科技与社会

  • 脑机接口介导认知问题研究

    王高峰;马少卿;

    脑机接口介导的认知活动扩展了人的认知范围,但也存在使用者自主感受限、智能系统对原始数据的前置性干预处理和新知识、个性化新经验产生的现实困境,文章基于技术哲学的视阈,对困境产生的三大原因:使用者的目的结果混淆导致关键执行部分完全由机器完成、人脑各类意识的干扰和基于机械化数理逻辑认知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走出认知困境的解决办法。

    2025年03期 v.42;No.24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AI+生命科学”认识方式:对AlphaFold的考察

    杨宁;赵建军;

    蛋白质结构预测系统AlphaFold系列是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加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典范。AlphaFold2工作模式及其前后版本间的演进策略反映出生命科学认识方式的深刻变化:伴随科研工具的持续进步,预测逐步从解释要素独立为主要的认识目标;借助数据抽象和动态表征,数据驱动的机器建模和模拟成为发现的重要推动力;机器作为局部语境下的工具性主体,以信息压缩促进了我们对复杂生物现象的理解。即便如此,实验传统在新的认识体系中仍然不可或缺,预测模型与实验策略间的反馈和迭代仍将是引领生命科学发现的重要机制。

    2025年03期 v.42;No.240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教学

  • 马克思哲学空间观变革的三重超越性

    贺来;陶知祺;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大多秉持着“时间优先于空间”观念和历史性偏好,未能给予“空间”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空间”在马克思理论视域中始终居于重要的“在场”地位,马克思对“空间”始终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并实现了批判性、超越性的空间观变革。他的空间观变革至少实现了三重重大超越:第一,从外在于实践到内在于实践的理论基础超越;第二,从“时空对立”到“时空统一”的解释原则超越;第三,从“自然空间”到“社会空间”的思想视域超越。正是由于从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出发理解空间,马克思才能实现上述三重超越,最终形成兼具实践性、辩证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丰富立体空间理论。

    2025年03期 v.42;No.240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哲学阐释

    朱春艳;李东洺;陈凡;

    科学技术伴随人类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全过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推动了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围绕“我国科技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时代之问,就科技创新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和“怎样建成科技强国”的根本问题,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境界。对这些重要论述进行系统的哲学阐释与研究,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内容,并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42;No.240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