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使真何以不是一种底定

    李主斌;

    使真者认为真理底定于实在中的实体。依据这一直观,底定概念的旗手之一谢弗认为使真关系是一种底定关系,并基于此对使真者原则给出了全新刻画。文章拒斥这样的看法:一方面,对底定概念的分析不仅反映出谢弗对使真者直观的理解有误,而且表明使真的事业迥然有别于底定的事业,并因此使得任何将使真归入底定的理论前景黯淡;另一方面,通过考察真理与实在中的实体有底定关系而无使真关系的三类情形,可以技术性地论证使真并非底定。因此,尽管真理底定于实在,但使真关系不是一种底定关系,我们不能基于底定来刻画使真者原则或定义使真者。

    2025年05期 v.42;No.24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基于当代认知科学的意识研究“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问题探析

    方圆;

    在当代西方意识哲学研究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是一种相当盛行的说法。文章将通过哲学分析与科学分析,指出该说法的产生乃是基于一种直觉式的误解,从而对心灵哲学家与现象学家的相关理论做出反驳,并尝试指明在当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时代,意识研究应当采取怎样的进路。

    2025年05期 v.42;No.24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诠释学视域下数学真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视角

    刘伟伟;刘晓红;

    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除了具有理解与解释的文本语言性和诠释学循环的历史性等一般意义上的诠释学特征之外,还因其重视且强调文本意义的客观性而能够为数学真理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思想启发和指引。在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视域下,具有客观性的数学真理(命题)的形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由“直接的”Ⅰ类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转化为数学“富有意义的形式”的“理解-解释(心理)-解释(文本)”过程;进而,认识主体将数学真理(命题)由数学“富有意义的形式”转化为“间接的”Ⅱ类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数学真理体系正是在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Ⅰ类理念客观性范畴与Ⅱ类理念客观性范畴相融合)、实在客观性范畴以及数学真理(命题)所共同构成的诠释学循环中被建构起来;在具有诠释学意蕴的数学真理形成过程中,基于数学诠释对象的客观性与诠释主体的相对性,数学真理的可修正性立场能够获得一种哲学方法论维度上的有力辩护。

    2025年05期 v.42;No.242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认知辩解与认知辩护:一种基于后果的区分

    罗涵;

    对于一些认知上可原谅的错误信念,知识论研究者尝试引入认知辩护/辩解区分解释其中的直觉冲突。但该区分通常不考虑规范性后果,这与典型的法律辩护/辩解区分形成了对比。通过刻画一种以“认知信任的减损”为规范性后果的认知辩护/辩解区分,或可在复杂案例中提供更加有效的规范性指导。

    2025年05期 v.42;No.242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论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以延展认知为透镜

    李鸿锴;岳瑨;

    在脑机接口的伦理讨论中,关于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究竟是有着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这在各研究者之间还存在着争论。为了解决这一争论,可以从延展认知的视角出发。然而,脑机接口能否延展认知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这是因为相关研究是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若基于互补与整合原则分析,能够判断出脑机接口属于延展认知设备。据此,也能进一步推出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是正面的,为其提供了保护。

    2025年05期 v.42;No.242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预测加工与丰富现象错觉

    赵胜男;

    心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理解意识的本质。哲学家布洛克为斯柏林实验等实证研究提供溢出解释,意在表明现象意识和取用意识在概念和经验上都可以分离。但错觉解释认为实验中被试拥有的丰富现象印象不是表明现象意识溢出取用意识,而是反映了主体的某种错觉,两种意识经验上不可区分。通过关注不同解释中对信息处理机制的假设,尤其是期望和注意力在形成有意识知觉中的角色,认为不同错觉解释可以被整合进一种版本的预测加工理论从而获得其支持。这种解释能为所涉实验提供更简洁统一的理解,从而竞争现象溢出解释作为最佳解释的地位,同时主张两种意识不必分离。

    2025年05期 v.42;No.242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科学表征的视角定位

    胡瑞斌;

    科学表征的视角主义进路强调,科学表征是视角性的。对此,需要从概念、功能与理论三个层面对之进行更确切的定位。从概念层面看,视角指表征源与目标之外的第三因素,但对其具体内涵,视角主义者远未达成共识。从功能层面看,视角并非表征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是蕴含了相关的认知信息,对于表征准确性或可靠性的评估可提供适当语境和规范。从理论层面看,视角主义进路以语用学为基础,并为之提供了细化的视角分析,尽管在本体论层面仍存有争论,但是不影响其对科学表征研究的实质贡献。

    2025年05期 v.42;No.242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信念优先观念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建构与辩护

    金凤琴;

    信念优先观念既是葛梯尔问题的预设,也是一种古典知识论传统。柏拉图从结构学的角度剖析无知、信念与知识的概念差异,建立了三元模型,进行了从信念解释知识的初始尝试。奥古斯丁则从发生学的角度证明信念是获取知识的起点,证言知识的广泛存在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相信他人而获得知识。康德与罗素对知识概念的解释,也是以信念为初始概念,用信念的不确定性去对照知识的确定性。信念优先观念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建构,辩护了信念优先观念的历史合法性,同时也为“知识优先”知识论提供了历史背景板。

    2025年05期 v.42;No.24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徐娟娟;

    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之间的冲突,是贝叶斯知识论用于形式学习领域面临的一大困境。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由贝叶斯认知规范预设的逻辑全能拒斥逻辑学习;允许逻辑学习则会破坏贝叶斯认知规范系统的概率一致性。如何正确构建贝叶斯逻辑学习模型,成为消解该冲突的关键所在。通过考察几种代表性的贝叶斯逻辑学习模型可以发现,仅在技术层面弱化贝叶斯逻辑全能预设,并不能有效消解冲突。消解冲突还需要在认识论层面考量逻辑全能与逻辑无能之间的尺度、理想理性与受限理性之间的互补性、描述性与规范性之间的优先性等问题。

    2025年05期 v.42;No.24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行动规范性问题的整体论重构

    秦燕;

    理智主义传统下的个体行动规范性研究往往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但对行动者具有权威的理性未能充分说明行动意向问题,因为行动的发生在根本上关联着行动的他人与行动者的处境。为弥补第一人称视角在说明行动规范性问题上的缺陷,规范性的整体论主张为个体行动的规范性说明提供了公共性的社会实践视野,并主张行动者、行动及其相关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勾连成实践的规范性网络,行动者时刻相互定位在行为的某一道义模态位置上,并产生着一种相互衍射的规范效应。

    2025年05期 v.42;No.242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技术哲学

  • 论智能时代的“道德去技能化”

    杜海涛;

    “道德去技能化”是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所伴生的一个伦理现象,即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在道德实践中的参与,削弱了人类道德技能的习得与深化。现在道德去技能化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对道德技能的两重消解逻辑:其一,技术以功能主义替代道德的社会需求,压缩人类道德实践空间;其二,职业技能与道德技能的同一性断裂,导致附着于职业的“卓越性”道德要求失去意义。通过回应这一立论面临的理论质疑,文章论证了道德去技能化的现实可能性,并提出通过建构人工智能“目的论纲领”来应对道德去技能化的路径,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面向。

    2025年05期 v.42;No.242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 技术与技术制品:技术哲学的基本对象与方法

    金香花;刘博韬;

    当前技术哲学领域中存在着对于技术与技术制品的混淆。这种混淆可能带来三种理论上的缺陷:其一,将技术狭隘地理解为制造过程而忽视其他技术类型。其二,无法解释处于高抽象层次上的“涌现”属性。其三,导致技术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张力。技术与技术制品具有不同的形而上学地位,并且在技术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既不同于传统哲学所重视的人类意志的作用,也不同于彼此。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对于技术的分析与对于技术制品的分析,各自有着不同的应用领域与适用问题,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2025年05期 v.42;No.242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科技史

  • 希尔伯特解决第四问题的变分法框架

    杜金泽;赵继伟;

    希尔伯特于1900年提出著名的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四问题要求构建并研究满足“两点间直线段最短”的几何。他在该问题的阐述中将其与变分问题相关联,并在脚注中引用了达布与希尔施的工作。文章从变分法视角历史地看待第四问题的诞生与发展,通过分析达布、希尔施、希尔伯特等人在几何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变分法思想,梳理出希尔伯特解决第四问题的变分法框架的形成过程,厘清了他对该问题的最初设想;通过阐释哈梅尔解答该问题的变分法途径,明确了他是在该框架下实现了希尔伯特的最初设想。

    2025年05期 v.42;No.242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科技与社会

  • 责任鸿沟条件与第二类解决

    李阳;丛杭青;

    责任鸿沟问题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要面临的一个巨大的责任困境。然而,目前关于责任鸿沟问题的产生条件还不明确,解决方法尚不成熟。通过对责任鸿沟收缩论的回应和反驳,责任鸿沟应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制造者没有关于智能机器负载价值的行为的知识可及性,其二是人们对智能机器负载价值的行为有责任归因的欲望。结合这两种条件,除了目前从“事前”视角出发的法律、技术和伦理治理外,责任鸿沟应当存在第二类关于大众责任欲望的“事后”解决。

    2025年05期 v.42;No.242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 论张夏硕的行动知识——兼析其何以取代地方性知识

    杨思问;

    传统科学哲学过于重视命题知识,但命题知识视角在解释具体科学实践活动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张夏硕认为应该改造我们的哲学方法去理解具体科学实践活动,因而提出行动知识构想。行动知识本身具有不可还原性,它把命题知识视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张夏硕提出操作融贯性作为行动知识的衡量标准,借此实现了一种实用主义翻转:并非因为实在或真理,我们的操作才融贯。相反,是因为操作融贯性,我们才拥有实在和真理这样的实践成就。命题知识和行动知识分别对应着科学哲学中的理论优位传统与实践优位传统。科学实践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容易引起误解而且预设了相对主义的科学形象。行动知识不但可以囊括地方性知识的批判性含义,而且又有地方性知识所没有的建设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行动知识有望取代地方性知识,成为科学实践哲学理解知识的典范。

    2025年05期 v.42;No.242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 技术进步与人的解放:马克思共同体视野中的技术正义

    孟雨桐;

    马克思共同体视野中的技术正义问题主要关注技术成果在共同体成员中的分配不公正、不均衡,造成技术越进步,人的自由发展反而越受压抑的现象。马克思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共同体结构。在采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虚幻的共同体”中,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可能服务于全体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唯有在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构建“真正的共同体”,将技术发展置于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控制之下,才能实现技术正义,使技术进步真正成为人的解放的力量。

    2025年05期 v.42;No.242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伦理立场及治理机制

    石晶;

    生殖系基因编辑带来了人类主体价值弱化、优生学、基因歧视等伦理挑战。多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制定了相应伦理规范却无法从根源上克服伦理困境。对于生殖系基因编辑的技术应用,保守主义立场虽然维护人性尊严,但存在内涵空洞和激励无效问题;而实用主义立场虽然能够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和升级,但具有追寻市场效益最大化和优生学标准的非正义性。在基因自然分配下对弱势基因进行提升的矫正正义立场旨在增进后代人的健康福祉,遵循以健康为限度的平等,更具有伦理正当性。为了有效回应伦理挑战,亟需在矫正正义的伦理立场下细化行业自我规制的伦理审查标准、强化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效力、优化国际伦理合作。

    2025年05期 v.42;No.242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