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主斌;使真者认为真理底定于实在中的实体。依据这一直观,底定概念的旗手之一谢弗认为使真关系是一种底定关系,并基于此对使真者原则给出了全新刻画。文章拒斥这样的看法:一方面,对底定概念的分析不仅反映出谢弗对使真者直观的理解有误,而且表明使真的事业迥然有别于底定的事业,并因此使得任何将使真归入底定的理论前景黯淡;另一方面,通过考察真理与实在中的实体有底定关系而无使真关系的三类情形,可以技术性地论证使真并非底定。因此,尽管真理底定于实在,但使真关系不是一种底定关系,我们不能基于底定来刻画使真者原则或定义使真者。 2025年05期 v.42;No.24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方圆;在当代西方意识哲学研究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是一种相当盛行的说法。文章将通过哲学分析与科学分析,指出该说法的产生乃是基于一种直觉式的误解,从而对心灵哲学家与现象学家的相关理论做出反驳,并尝试指明在当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时代,意识研究应当采取怎样的进路。 2025年05期 v.42;No.24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  刘伟伟;刘晓红;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除了具有理解与解释的文本语言性和诠释学循环的历史性等一般意义上的诠释学特征之外,还因其重视且强调文本意义的客观性而能够为数学真理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思想启发和指引。在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视域下,具有客观性的数学真理(命题)的形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由“直接的”Ⅰ类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转化为数学“富有意义的形式”的“理解-解释(心理)-解释(文本)”过程;进而,认识主体将数学真理(命题)由数学“富有意义的形式”转化为“间接的”Ⅱ类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数学真理体系正是在数学理念客观性范畴(Ⅰ类理念客观性范畴与Ⅱ类理念客观性范畴相融合)、实在客观性范畴以及数学真理(命题)所共同构成的诠释学循环中被建构起来;在具有诠释学意蕴的数学真理形成过程中,基于数学诠释对象的客观性与诠释主体的相对性,数学真理的可修正性立场能够获得一种哲学方法论维度上的有力辩护。 2025年05期 v.42;No.242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 罗涵;对于一些认知上可原谅的错误信念,知识论研究者尝试引入认知辩护/辩解区分解释其中的直觉冲突。但该区分通常不考虑规范性后果,这与典型的法律辩护/辩解区分形成了对比。通过刻画一种以“认知信任的减损”为规范性后果的认知辩护/辩解区分,或可在复杂案例中提供更加有效的规范性指导。 2025年05期 v.42;No.242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李鸿锴;岳瑨;在脑机接口的伦理讨论中,关于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究竟是有着正面还是负面影响?这在各研究者之间还存在着争论。为了解决这一争论,可以从延展认知的视角出发。然而,脑机接口能否延展认知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这是因为相关研究是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的。若基于互补与整合原则分析,能够判断出脑机接口属于延展认知设备。据此,也能进一步推出脑机接口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是正面的,为其提供了保护。 2025年05期 v.42;No.242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赵胜男;心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理解意识的本质。哲学家布洛克为斯柏林实验等实证研究提供溢出解释,意在表明现象意识和取用意识在概念和经验上都可以分离。但错觉解释认为实验中被试拥有的丰富现象印象不是表明现象意识溢出取用意识,而是反映了主体的某种错觉,两种意识经验上不可区分。通过关注不同解释中对信息处理机制的假设,尤其是期望和注意力在形成有意识知觉中的角色,认为不同错觉解释可以被整合进一种版本的预测加工理论从而获得其支持。这种解释能为所涉实验提供更简洁统一的理解,从而竞争现象溢出解释作为最佳解释的地位,同时主张两种意识不必分离。 2025年05期 v.42;No.242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胡瑞斌;科学表征的视角主义进路强调,科学表征是视角性的。对此,需要从概念、功能与理论三个层面对之进行更确切的定位。从概念层面看,视角指表征源与目标之外的第三因素,但对其具体内涵,视角主义者远未达成共识。从功能层面看,视角并非表征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是蕴含了相关的认知信息,对于表征准确性或可靠性的评估可提供适当语境和规范。从理论层面看,视角主义进路以语用学为基础,并为之提供了细化的视角分析,尽管在本体论层面仍存有争论,但是不影响其对科学表征研究的实质贡献。 2025年05期 v.42;No.242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金凤琴;信念优先观念既是葛梯尔问题的预设,也是一种古典知识论传统。柏拉图从结构学的角度剖析无知、信念与知识的概念差异,建立了三元模型,进行了从信念解释知识的初始尝试。奥古斯丁则从发生学的角度证明信念是获取知识的起点,证言知识的广泛存在证明了人们可以通过相信他人而获得知识。康德与罗素对知识概念的解释,也是以信念为初始概念,用信念的不确定性去对照知识的确定性。信念优先观念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建构,辩护了信念优先观念的历史合法性,同时也为“知识优先”知识论提供了历史背景板。 2025年05期 v.42;No.242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  徐娟娟;贝叶斯认知规范与逻辑学习之间的冲突,是贝叶斯知识论用于形式学习领域面临的一大困境。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由贝叶斯认知规范预设的逻辑全能拒斥逻辑学习;允许逻辑学习则会破坏贝叶斯认知规范系统的概率一致性。如何正确构建贝叶斯逻辑学习模型,成为消解该冲突的关键所在。通过考察几种代表性的贝叶斯逻辑学习模型可以发现,仅在技术层面弱化贝叶斯逻辑全能预设,并不能有效消解冲突。消解冲突还需要在认识论层面考量逻辑全能与逻辑无能之间的尺度、理想理性与受限理性之间的互补性、描述性与规范性之间的优先性等问题。 2025年05期 v.42;No.242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秦燕;理智主义传统下的个体行动规范性研究往往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但对行动者具有权威的理性未能充分说明行动意向问题,因为行动的发生在根本上关联着行动的他人与行动者的处境。为弥补第一人称视角在说明行动规范性问题上的缺陷,规范性的整体论主张为个体行动的规范性说明提供了公共性的社会实践视野,并主张行动者、行动及其相关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勾连成实践的规范性网络,行动者时刻相互定位在行为的某一道义模态位置上,并产生着一种相互衍射的规范效应。 2025年05期 v.42;No.242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