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简论广义科学实验观

    瞿宝忠;

    <正> 一、狭义科学实验观与广义科学实验观科学实验观的生命力在于它同实验的发展紧密联系。然而,人们赋予科学实验的涵义长期流于偏狭,与科学实验的现状和趋势不相适应,显出某些僵化的特征。何谓科学实验?盛行的观点认为,无非是人们根据某种需要,利用科学原理和仪器设备,通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以这样的活动为手段,去探索或处理自然科学问题的过程,便构成通常所称的实验方法。问题在于,人们在非自然科学领域到处套用这个经典的科学实验观,引出了与之等价的两条推论:一是以为科学实验只能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似乎科学实验仅为自然科学领域所独有,社会科学等领域不能也不必运用它;二是以为科学实验只能是一

    1987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简讯

    张守诚;

    <正> 山西省第二届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8月15日在太原召开。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张家治同志在会上传达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86年工作会议精神。原省卫生厅厅长、省医学辩证法研究会顾问张金同志参加了会议。福建、天津、河北、贵州、江西等兄弟省市的代表也参加了大会,并宣读了贺信。

    1987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科学发现—现象的和本质的

    胡新龙;

    <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所谓“言必称希腊罗马”,实际上,这两大城邦国家的出现,要比四大文明古国晚得多,比我们中国就晚了一千多年!在这两个城邦国家出现之前,中国夏朝已有了历法,商朝已有阴阳合历,已使用十进位法,青铜已被广泛应用……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在春秋战国之交已普遍使用铁器,战国时期已出现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唐代的炼丹术导致火药的发明……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对如此五光十色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应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说得上是发现或发明;只有以此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到认识上的统一。

    1987年0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遗传结构与生命

    赵晓明;宋秀英;张琨;

    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同时体现绪构的复制和功能再现的超稳定(超循环)耗散体系。我们认识的逻辑是: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创造结构,两者循环上升是生物进化的内部动力。而这种过程是不断由环境提供物质——能量流宋维持的。生物和环境的这种关系就是“负熵”即信息的富集。这就是进化的实质。

    1987年01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人与自然的矛盾”质疑

    吴岳峥;

    <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既广泛又深刻的理论课题。作为一个基础问题,它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目前的教学和某些教材中,有些同志笼统地使用“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提法,似乎这种提法不仅能代替,甚至更准确地概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就这种提法的科学性及其在理论上所引起的歧义提出几点质疑,希望引起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讨论。第一、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自然的矛盾”相提并论,实际上是把“矛盾”与“关系”等同起来。这首先就不符合通常的哲学规范。我们知道,关系既是联系,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所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它

    1987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试论技术转移战略研究中的系统观

    高嘉社;

    <正> 技术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使技术转移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客观现象。当前技术转移已被视为全民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转移系统”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移战略是确定技术转移的目标,技术转移的途径,技技术转移的规划以及有关的政策原则。技术转移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复杂系统,技术转移战略规划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技术的发展。因此,在技术转移战略的研究中,必须树立系统观,注重系统方法的应用。

    1987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论工业汽轮机发展的社会动力

    黄秦峰;

    <正> 自从18世纪瓦特发明实用蒸汽机以来,各种动力机的技术发明接踵出现。有蒸汽轮机、燃气轮机、内燃机、柴油机等等。以蒸汽轮机来说,自1883年瑞典工程师拉伐尔(C G de Laral 1845~1913)设计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单级冲动式蒸汽轮机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需求,它有了迅速的发展。1884年英国工程师巴森斯(charles porsons 1854~1931)设计了多级反动式汽轮机,1900年法国学者拉托和瑞士工程师宗勒尔又将它改为多级冲动式汽轮机。尽管本世纪四十年代起燃气轮机的发展犹为迅速,但由于蒸汽轮机适于采用大机组,可以减少新建电厂、电站数目,造价低,热效率高,因而本

    1987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 科研选题四原则的辩证分析

    方玉媚;

    <正> 一般说来,科研选题有需要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原则,已经讨论得比较广泛,本文不打算再对这些原则详细评述,仅就这些原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实际选题中如何灵活应用这些原则谈点看法。一、选题原则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选题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或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的理论根据,使持之有故、选之有理;创新性原则要

    1987年01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失败论——试论科研活动中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

    阎世英;

    <正> 科技史上,载满了科学桂冠获得者及其成功的史实,而很少记录科学创造活动的失败,以及失败与成功的辩证法;也不讲无数先哲们在取得成功之前,所走过漫长而曲折的失败之路;更没有人把失败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加以阐述。本文试图从科研失败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出发,探索失败对于创造性思维、科学方法论及人才涌现的影响。一、科研失败的必然性当科学创造活动出现错误、挫折、弯路,以及漫无头绪的不解之谜而导致失败时,都无法把科学引向成功的彼岸,我们称它为科研失败。科学假说、设想和实验的夭折率是极为惊人的,有很多是在它们问世之前就被科研

    1987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科学哲学中的科学理论结构研究

    金得浦;钱箭星;

    <正> 自近代西方科学哲学创立以来,科学理论结构一直是科学哲学家关心的课题。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因为科学理论结构是科学哲学的一个窗口,各派科学哲学家都力图通过这个窗口展示他们的基本主张。考察科学哲学在这个课题上的历史演变过程,对我们深入研究科学理论问题,将不无补益。一、科学理论结构的初期探索和逻辑经验主义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理论结构的系统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非欧几何的创立,欧氏几何作为唯一可能的几何学体系的神圣地位动摇了,多种几何学体系的并存

    1987年01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技术工作的劳动特点

    石果助;

    <正> 十九世纪以来,一方面技术更依赖于新科学原理的发现,而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技术工作又跟重复性的单纯体力劳动的产品生产工作分开,产生了真正的技术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专家,从而形成了社会劳动分工中的越来越庞大以及有越来越多专业的技术工作者队伍,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看,技术工作者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只是一个社会阶层。在阶级社会里,由他们所处的地位所决定,他们分散地属于不同的阶级。但是技术成果本身则是没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工作者中的绝大多数属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尽管技术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但是脑力和体力的分工与对立“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主义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

    1987年0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技术进步和人的心理

    赵修卫;

    <正> 人的心理(包括感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等)来自于人的实践,同时它又是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影响并且作用着人们的现实活动。随着实践的深入进行,人的心理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考虑。比如市场消费,有奖销售之所以能风靡一时,原因之一就是利用了人的心理:许多人为了中彩取得奖品,不惜抢购大量并不需要的百货什物。广告商制造大批图文并茂的广告,也是企图借此影响人们的心理,催促人们采购本来不会购买的商品。所以有人说道: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里,市场大小并不取决于消费者的真正需要,而取决于消费者心理上的爱好。

    1987年0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古代科学遗产与当代四化建设

    宋正海;

    <正>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而今在党的领导下正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如何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充分继承古代一切优秀的科学遗产为四化服务,是摆在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任务,有必要以改革的观点,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讨论中国古代科学遗产与当代中国四化建设的关系。至今犹存的科技史上一切有用的东西,譬如对自然的观察记载、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和方法,对自然改造的成果和其他的技术创造物、科学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等等,均是我们优秀的科学遗产。科学遗产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应是宽广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的蓬勃发展趋势,已展示了这一美好前景。

    1987年01期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浅议科学性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

    姚剑琴;

    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祖国的宝贵遗产,应该继承与发展。如何评价和对待传统医学,怎么样和现代医学结合?在这个问題上,学术界存在着争议,这里原文发表的姚剑琴的文章,就是一家之言,希望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引起争鸣。

    1987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理工科院校科技史课的设置与效果

    林永康;刘永振;

    <正> 现代理工大学教育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不断反思和研究课程设置问题,以便调整和建立一个最优的课程结构,发挥其培养科技人才的整体性功能。关于要不要开设科技史这门课程,以及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的,收到了哪些实际效果等等,这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 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其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当包括有关的历史课程。哲学专业的学生设有哲学史课程;文学系的也都开设文学史课。可是长期以来,唯独理工院校

    1987年01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 对《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的评论

    傅寿宗;

    <正> 中山大学林定夷同志著《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已在1986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三十六万五千字,内容新颖,富有独特的见解,笔者读后深有启发,因而写了这篇评论,愿与著者共同探索。一、是《科学研究方法概论》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概论》定夷同志特别强调“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科学需要怀疑精神”,他把这句话作为该书第二章的标题,并引用欧洲谚语“怀疑是智慧之母”和李四光语“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可见,著者是主张怀疑精神的,他认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问题从怀疑产生” (第28页)。因此,笔者对《科学研究方法概论》一书的评论,首先提出第一个

    1987年01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化学、化学家和辩证法

    Б.М.凱德洛夫;刘永振;

    <正> 恩格斯对他称之为的现代化学,无论是化学家们的观点,还是他们的发现,他都首先从哲学的观点加以评价。在化学及其历史中,他寻找并且发现了唯物辩证法规律的表现。据此。恩格斯特别注意那些为辩证法渗透到化学科学中打下基础和促进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的确立的化学学说和发现。在这些发现中属于首位的,是那些与化学原子论的准备、确立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发现。正是随着十九世纪化学的发展而明确和深化了的原子概念,才开辟了唯物辩证法在化学中的道路。因此,对于那些赞同并进一步研究原子论学说的化学家来说,辩证法成了完全必需的东西。

    1987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原子弹为什么没能在“第三帝国”首先制造出来

    沈殿忠;

    <正> 早在1939年4月,就有科学家寄信德国陆军部建议首先研制原子炸弹。同月底,德国科学、教育及民族文化部研究室主任在柏林召集了一次有六位德国原子科学家参加的会议。报告了德国及外国研究原子的状况。到了九月,又有九位德国原子物理学家,在柏林的军械部大楼里聚会,制定了有关“铀设计”的详细工作计划,并确定了研究组的单独任务。因此,当时人们对“第三帝国”制造原子弹深表担忧,然而原子弹并未首先在“第三帝国”制造出来。这究竟是为什么?我认为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乃是很重要的。

    1987年01期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新年寄语

    本刊编辑部;

    <正>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在这新年伊始,我们编辑部同志谨向本刊的广大作者与读者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这除旧岁迎新春之际,回顾一下我们的工作是有必要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诞生已经整整三年,现在已从一个襁褓幼儿茁壮成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的稿源逐步在增加,在大量的来稿中,有不少是知名的教授、研究员、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论文,也有些是正在攻读硕士、博士的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他们的文章丰富了我们的稿源,提高了刊物的质量,使其发行量也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与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希望大家今后仍能一如既往地关怀与爱护这个刊物。

    1987年01期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