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基于模态逻辑的知识情境化表征

    崔帅;郭贵春;

    知识的情境化表征是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通过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对比表明,可能世界语义学可以为情境化表征提供解释。基于情境计算与模态逻辑结构的比较,我们知道在结构上模态逻辑与情境计算存在许多相似性,可以尝试用于知识的情境化表征。最后,时空特征的分析阐明了模态逻辑为知识的情境化表征提供了新颖的方法与工具。

    2017年03期 v.34;No.19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适者生存”是同义反复吗?

    张鑫;李建会;

    人们往往将生物群体的适应度(fitness)等同于其后代数量,这就使自然选择法则的口号"适者生存"成为了同义反复。生物学哲学家试图通过适应度的本性说挽救"适者生存"于同义反复,但文章指出,本性说并不能辩护"适者生存"不是同义反复,适应度与后代数量的关系具有概念关系的性质,"适者生存"仍然是同义反复。然而,"适者生存"的同义反复性并不能推出自然选择的法则性的同义反复性,因为"适者生存"仅是自然选择法则的子法则之一。

    2017年03期 v.34;No.192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社会科学中的还原论探析

    殷杰;郭亚茹;

    社会科学研究两类对象,一类是个体及其信念、价值、选择与行动;另一类是国家、企业、法律、文化等社会建制或社会现象。反思社会与个体这两个不同层级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还原论研究的基本旨趣。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考察还原论与整体论之间的核心争论,阐述还原论在社会科学中的适用范围,揭示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017年03期 v.34;No.192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信息主义视角下对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哲学反思

    戎思淼;

    哥本哈根学派作为量子物理学界公认的"正统解释",对量子力学理论体系建立起到重要作用。哥本哈根解释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主义思想。这些思想表现在量子力学对客观物理世界的认知、描述、测量和调控等诸多方面。从信息主义的角度反思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哲学内涵,对理解量子世界的奇特和量子理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17年03期 v.34;No.192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因果力与倾向性

    张建琴;

    1994年,一些哲学家形成了一个新本质主义学派,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埃利斯在发展了莱布尼茨有机论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内在实在论。从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一类事物在适宜的环境中基于因果力的作用,表现出特定的物理或者化学定律,使得这一类事物形成区别去其他类事物的倾向性本质特征。

    2017年03期 v.34;No.192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爱因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关系研究

    张今杰;刘姝婧;

    爱因斯坦被逻辑经验主义视为理论上的盟友,但他并非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爱因斯坦承认马赫经验论对其相对论提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接受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反形而上学主张和彻底的经验证实原则;爱因斯坦强调科学方法论在物理中的作用,但他更重视思想的"自由发明"。厘清爱因斯坦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关系,对于正确解读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7年03期 v.34;No.192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Testimony信念的确证——超越还原论与非还原论的新途径及对该途径的补充

    孟峰;

    Testimony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Testimony信念的确证是testimony知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知识论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主要分为还原论和非还原论两种主张,但这两种主张都面临难着以解决的困难。不过,近十年来出现了两个很有创见的新理论,即詹妮弗·拉基(Jennifer Lackey)和保罗·福克纳(Paul Faulkner)分别所提出的testimony信念确证的理论。这两个理论是对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片面性的超越,这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此外,针对这两种新理论,文本给出了一个补充,即认为语境在testimony信念确证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017年03期 v.34;No.192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有多个维特根斯坦吗?——评彼得·哈克和丹妮尔·莫亚-夏洛克的“第三阶段维特根斯坦”之争

    徐强;桑田;

    "多个"维特根斯坦观念对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会造成诸多误解和争论。文章主要关注哈克和莫亚-夏洛克有关"第三阶段的维特根斯坦"之争。基于哈克的整体式观点,主要反驳"多个"维特根斯坦概念:它们自身就存在着各种张力。"多个"维特根斯坦像"数维特根斯坦"游戏,它形成的原因是,学界普遍存在的对维特根斯坦哲学阶段的分期、阐释者对其不同理解以及"三个维特根斯坦学派"和"三种阐释方法"的争论。最后,提出"一个维特根斯坦"及其哲学延续性观念,并指出魏斯曼的有阐释著作在理解"中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7年03期 v.34;No.192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论麦克道威尔式的“压缩实在论”思想

    吴三喜;

    近年来由海德格尔和戴维森思想所引发的关于压缩实在论问题的探讨是实在论争论中的重要动向。压缩实在论力图取消科学研究对象的实在性与日常实践对象的实在性之间的差别,主张世界向我们的显现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麦克道威尔的实在论思想坚持压缩实在论的基本内涵,在具体形式上表现为概念实在论。概念实在论以"第二自然"学说为基础,由于第二自然学说是对先验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双重改造,由此麦克道威尔的压缩实在论更根本地建基于"先验实用主义"哲学。

    2017年03期 v.34;No.19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认知内涵能够取代含义吗:评认知二维语义学对弗雷格含义理论的修正与辩护

    陈吉胜;侯旎;

    查莫斯的认知二维语义学是对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克里普克主义语义学的一次整合。在认知二维语义框架内,认知内涵是含义的替代品,但是这种替代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查莫斯定义出以认知内涵为基础的丰富化内涵,并认为,丰富化内涵不仅能够保留含义理论的主要原则,而且能够解决克里普克之谜。文章以克里普克之谜为基础提出了"新克里普克之谜",并论证指出,丰富化内涵不能够在解决新克里普克之谜的同时,保持弗雷格的语义精神。

    2017年03期 v.34;No.19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实用主义视角下非相对主义的解释多元主义

    张萍;

    社会科学为我们提供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在社会科学解释问题上,围绕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之争,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文章主要分析布韦尔非相对主义的解释多元主义及其实践应用。布韦尔以解释问题的分类为起点,指出社会科学解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解释-寻求问题的分类;二是认识兴趣。如果认识兴趣不同,对于同一现象,则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寻求问题,因此,认识兴趣会决定社会科学解释。此外,他从实用主义角度运用霍乱、非正式停战、民族国家等例子反对相对主义立场的解释多元主义观点,为其非相对主义的解释多元主义辩护。

    2017年03期 v.34;No.19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难以沟通的规范与自然——评戴维森的“三角测量”

    周红宇;

    戴维森认为,一个具有语言和思想能力的人,肯定要掌握"错误"这个概念,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意识到言语行为和信念是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而只有在与他人交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掌握这一概念。戴维森用"三角测量"这个术语来标识两个主体与一个对象间的三角互动关系,并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来说明人何以能成为有对错可言的规范性存在,从而区别于动物性的自然状态。通过考察"三角测量"的具体内容和解释能力,我们会看到,它在解决规范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规范与自然之间难以沟通的尴尬局面。

    2017年03期 v.34;No.192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虚拟现实的现象学本质及其身心问题

    周午鹏;

    当下,虚拟现实正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虚拟现实"这一概念却在科学与哲学层面上模糊不清。虚拟现实起源于艺术,终结于科学。通过分析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科学语言而体现的自身物质性,并反思它所引发的身心问题,我们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革新和未来可能的存在方式,它对于人的现实生活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巨大的伦理挑战。

    2017年03期 v.34;No.192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超越与局限:胡塞尔的“本质直观”透视

    黎昔柒;

    胡塞尔现象学所探究的真正对象在于"本质"。此种"本质"必须借助于"本质直观"方法才能得以揭示。"本质直观"包含感知和想象,它通过想象对"前像"进行"变更",从而把握到"本质"。它是对意指行为与被意指之物、对陈述意义与实事状态之间一致性的体验;是对真理本身的直接拥有。就认识论史而言,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方法是对康德、笛卡尔认识论方法的继承创新。但其在"直观"或"明见性"的可靠性论证方面存在内在局限性。

    2017年03期 v.34;No.192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技术哲学

  • 近40年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及学术影响探究

    易显飞;苏东扬;

    改革开放后中国技术哲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西方技术哲学进行的零星的、片段式的、传入形式较为单一的译介;到90年代,研究方法的规范化,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再到现阶段,研究内容与学科的系统化和建制化,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我国技术哲学的西学研究经历了传入、传播以及系统化三个阶段。30多年西方技术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在我国技术哲学的起步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在发展期为我国技术哲学研究框架的创建提供了参照,在本土化时期为我国技术哲学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纵观改革开放后的西方技术哲学研究,我国技术哲学在文献翻译、研究主题、研究视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亦较突出。要实现技术哲学领域的"中国化",关键在于我们的技术哲学研究如何与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及中国本身的技术发展实践相结合,保持足够的学术自觉与理论自信,大胆地进行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技术哲学问题研究。

    2017年03期 v.34;No.192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转基因技术的“强”促逼、“硬”座架特征分析——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

    陆群峰;

    农业社会的作物栽培是把自身展开于产出意义上的解蔽,作为现代技术的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是促逼式的解蔽。但是转基因技术的解蔽具有"强"促逼的特征:对作物的谋算更加精准,对作物的摆置更加有力,从而也就更能压榨和耗尽自然。杂交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的本质是座架,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硬"座架的特征:不仅使得更具限定和强制的订造成为可能,而且把作为持存物的一切存在更加牢牢地控制着。转基因技术的"强"促逼和"硬"座架本质导致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危险是本体论上的事件,是一个根本性的危险。但是,只要我们通过沉思,追问转基因技术之本质和警醒转基因技术之危险,那么救渡就可能会升起和被守护。

    2017年03期 v.34;No.19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科技史

  • 南宋官私书目所见农学观念

    葛小寒;

    南宋官修书目中对农书的分类并未呈现出北宋那种史志书目与馆阁书目对立的局面,相反,南宋官修书目所反映的是北宋两种农书分类观点的融合。另一方面,南宋私修书目对农书分类并未照搬官方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私修书目对农书的认识很明显受到了官修书目的影响。因此,唐宋时期农学观念的转变正是在这种农书分类的差异中建立起来。

    2017年03期 v.34;No.19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以谁为师:中央研究院建制模式探新(1928-1949)

    邱龙虎;

    科研机构的建制模式决定了其运作方式和功能实现,表征了科学体制化过程中科学与社会影响因素之间的张力。在法规层面,中央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一直隶属于国民政府(总统府)。同时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国内科学研究队伍初建等因素,导致其建制模式颇为独特,呈现出与世界三大典型性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不一样的建制特色:身为民国时期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享有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的地位,同时兼有全国综合性学会和全国研究会议的性质和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中央研究院集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的功能于一体。这种建制模式保障了中央研究院在20年左右的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引领中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2017年03期 v.34;No.192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中国古代农业地积单位的影响因素赜探

    韩剑尘;赵威;

    中国古代农业地积单位因南、北方之别而表现各异,南方以土地所需的种子数目和以土地的收成来确定,北方则以劳动投入量为主要计算标准,二者后来统一于"亩"。从中国古代农业地积单位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其重要影响因素有人类的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税赋制度、土地制度以及人地矛盾等。中国古代农业地积单位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017年03期 v.34;No.192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科技与社会

  • 近10年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发展态势研究

    张丁杰;徐飞;

    以国内四大主要论文数据库为依据,检索2005-2015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可视化与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可以获得近10年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走向及发展动态:技术哲学、科学哲学、可持续发展、生态哲学和科技创新等构成了相对核心的选题方向。基于上述分析,可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给出建议。

    2017年03期 v.34;No.192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 刍议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其启示

    喻聪舟;张淑婷;

    怀特海(Alfred N.Whitehead)过程哲学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形而上"的关怀。第一,以"自然对心灵是封闭的"的"自然的概念",超越人与自然"单向度"的"工具性"关系。第二,有机哲学在经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想的丰富后,复归以"现实存在"本体论实现万物齐一式的智慧。第三,批判抽象的自然观,恢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式的自然的诗性本质。第四,通过"内在联系"的关系论倡导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2017年03期 v.34;No.192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