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世界-大脑关系”——基于结构实在论的意识研究新范式

    尤洋;刘奇;

    传统的二元论、泛心论抑或物质论的本体论解释方案始终难以跨越意识现象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天然沟壑。格奥尔格·诺赫夫以神经科学哲学为论域,以本体的结构实在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意识研究的“世界-大脑关系”的全新范式。文章以世界-大脑关系范式研究为主题,分别阐述了该范式的研究背景、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特征、意识问题的解释优势,批判了以心灵中心为代表的内部主义观念,提出了优势观点的由内而外的转变,论证了大脑和世界之间的生态平衡以及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原则,明确了世界-大脑关系范式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39;No.2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从东方文化视角看印度逻辑的特征

    任晓明;王刚;

    印度逻辑具有不同于西方形式经典逻辑所不具有的多面性特质。亦即既有其非经典逻辑特质,又有非演绎逻辑特质:以耆那教的七值逻辑和新正理派的句义理论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非经典逻辑特质,该特质类似于现代非经典逻辑中的商讨逻辑和认知逻辑。以正理派的五支论式和佛教因明的三支论式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的非演绎特质,这是一种将演绎、归纳和印度逻辑特有的逻辑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质。印度逻辑具有的多面性特质表明,只有跳出演绎与归纳截然二分的局限,从印度逻辑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才有可能把握印度逻辑的基本特征或特质。

    2022年06期 v.39;No.22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虚构表征何以可能?——基于诘难的科学理性分析

    李欢;郭贵春;

    科学建模的虚构表征方法是当前科学表征研究兴起的一条新进路,其以本体论上的简洁性引起大量关注与支持,但同时遭遇到许多诘难。文章拟从其面临的三个诘难对虚构表征何以可能进行科学理性分析,分别是想象力逻辑问题、本体论性问题以及认识的真理表达问题等。虚构表征作为一种可能的方案,以命题想象为想象力逻辑基础,以科学解释的本体论性为约束,以拒绝字面解释追求真理为认知目标,充分阐释了其可以成为真理的可能载体,并且证明科学建模的虚构表征方法是对科学理性的弘扬与彰显。

    2022年06期 v.39;No.225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自然类的认知解释及其困境

    陈明益;

    自然类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试图通过规定某种先天标准来解释什么是自然类,但因其无法适应科学分类实践而遭到批评。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转而采取自然类的一种“认识论唯一”的解释,这种解释通过诉诸自然类的认知价值来定义自然类,而对类的形而上学本性保持中立。自然类的认知价值通常表现为它们在支持归纳、概括、说明和预测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特征也被当作区分自然类与非自然类的标准。自然类的认知解释关注科学实践,它所提供的类的自然性标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将更多的科学范畴视作自然类。然而,由于没有清楚阐述类的形而上学本性,自然类的认知解释不能辩护它们所给出的类的自然性标准,也无法成为自然类的一种更好的替代解释。

    2022年06期 v.39;No.22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想象的认知结构及其应用

    王彦杰;

    在想象认知结构的视角下,想象可以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近几年来关于通过想象能否获得知识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文章从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对想象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想象是以新方式组合观念的认知活动,并且想象能否获得知识依赖于想象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想象认知结构应用的分析表明,想象获得知识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想象间接获得一般知识;二是通过想象直接获得特殊知识。

    2022年06期 v.39;No.225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重构规范逻辑如何可能?——以事态为新基点

    朱赫夫;

    自“约根森困境”伊始,规范逻辑就不断遭受质疑,甚至有人怀疑规范逻辑的存在。这种规范逻辑怀疑论是不成立的,因为规范推理现象和思维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而当代建构规范逻辑的三种进路中:规范陈述比较模糊、一元标准过于武断、而非真逻辑则畸重形式。规范逻辑构建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化,而在于找到可以进行合理阐释的新基点。而事态可以跨越“规范-事实”的界限,并结合了以上三种进路的优点,适合作为重构规范逻辑的新基点。事实是事态的获得,规范则可以视为事态的连接,事态还能解释道义谓词。规范逻辑的各种要素以事态作为共同点而串联到一起,形成由事实层、规范层和道义层组成的事态次序。事态次序前后相继能够传递有效性,这为规范逻辑的有效性标准提供了哲学基点。

    2022年06期 v.39;No.22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从知识的检视者到知识的问询者——知识论研究视角的扭转

    黄远帆;

    传统知识论的主要方法是概念分析和案例测试。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检视者视角的探究。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与日常实践视角是脱节的;另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会催生出逻辑上成立,却不典型的对知识的看法。“克雷格-翰浓方案”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研究视角——问询者视角。问询者视角基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状态,给出了一个“知识/知道”的功能假说——标识出好的信息提供者。这一功能假说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成一种“客观化的知识”。“标识好的信息提供者”需要借助信息提供者的“可辨识特征”,而这可能会诱发认知不正义。通过分析,文章主张这一挑战可以得到回应。

    2022年06期 v.39;No.22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心脑还原:无情还原论与机械还原论之争

    蒋鹏慧;殷杰;

    神经科学是一项探究心理现象背后神经活动及相关神经条件的还原事业,对心理状态和过程进行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层面的解释,尝试将宏观的心理活动和状态还原为微观的神经活动和状态。然而,在神经科学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还原进路,即无情还原与机械还原。无情还原论者关注细胞和分子过程的神经活动,而机械还原论者则关注结构和系统的神经机制。通过对无情还原论与机械还原论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二者既存在对立的局面,也存在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将两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2022年06期 v.39;No.22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从数学命题的区分看实践认识论的具体运用与内涵拓展

    李玉琳;成良斌;

    康德认为数学命题是借助纯直观的先天综合命题,依托先天认知结构和先验逻辑,致力于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艾耶尔认为数学命题是重言式的分析命题,预设公理和形式逻辑,坚决拒斥形而上学。康德和艾耶尔的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认知基础、逻辑建构和目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这些分歧表明,对数学命题区分的问题必须深入到实践层面才能得到真正解答,因为认知基础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证,逻辑建构需要借助实践语境来解读,目的意义需要依靠实践感性来理解。这一解答过程进一步拓展实践认识论的理论内涵:在主体层面重视非理性因素的激活作用、在客体层面强调抽象性的形成过程、在主客体互动层面提供挖掘隐性前提的动态视角。

    2022年06期 v.39;No.22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论能力之知与盖梯尔案例

    文杰;

    knowing how(KH)与knowing that(KT)的关系问题构成了知识论的热点议题,理智主义与反理智主义围绕着KH是否是一种KT进行了反复辩难,而从盖梯尔问题出发则构成了论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认为可以构造出有关KH的盖梯尔案例,进而证明KH与KT具有同类属性。但斯坦利无论是从KH与认知运气不兼容的角度出发,还是从KT与认知运气兼容的角度出发,都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借助两类认知运气的区分,KH与KT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于KT,KH与能力和成就要素有关,当某人行动上的成功是由于其能力使然就可被视为知道如何做某事。

    2022年06期 v.39;No.22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技术哲学

  • 技术人工物理论视域下合成生物的功能“反常”探析

    刘海龙;

    合成生物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人工物,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技术人工物的独有特征。从现有技术人工物理论视角看,合成生物在功能方面体现出诸多其不能做出完善解释的“反常”事实。合成生物的功能既源自人工设计意向,也来自生命的内在目的;合成生物的功能不是形成于人工制作过程,而是形成于生命的自创生过程;合成生物的功能依托的不是物理结构,而是生理结构;合成生物的功能发挥不完全受控于使用规划,而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合成生物功能“反常”的事实揭示出现有技术人工物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术人工物理论应当对合成生物的功能“反常”事实进行深入探究,在提升自身理论解释力的同时为合成生物的研发实践提供指导。

    2022年06期 v.39;No.22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赛博格时代技术进化机制的生态位进路

    张祯;王子彦;Ian McGonigle;

    赛博格时代的技术体被赋予生物属性,同时虚拟与现实的双路径实现方式为技术进化机制注入新内涵,提供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性。理解赛博格的本质,寻找技术进化过程中赛博格的生态位构建路径,成为当前必要的讨论议题。基于技术进化机制的模块组合、拆分试错及内外驱动三大特征,从技术生态位的结构功用、空间占位和环境协同角度展开论述:在增强技术适应性方面,模块组合方式提供保障;在完善技术体系化方面,拆分试错模式提供可能;在强化人机协同律方面,技术生态位隐喻提供方向。文章立足赛博格技术进化机制的系统分析,把握赛博格发展态势,探寻适用的生态位分布,促进人与技术的协同共生发展。

    2022年06期 v.39;No.22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科技史

  • 人类增强的中医之思——以《黄帝内经》为例

    王皓;张艳萍;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奠基之作,其中部分论述同当代人类增强思想高度相关,可以从中探寻出中医人类增强思想体系。《黄帝内经》中的人类增强,是以尊古返古为宗旨,由阴阳平衡观念贯穿始终,全面关涉时序、天地、社会、情感的多维度增强。比较中西医的增强,可以发现整体与局部、渐进与预制、集体与个体、内涵与外延、补偿与扩展的区别。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人类增强思想,可以促成医学增强观的转型,形成注重伦理融入、倡导多元理性、辩证看待极限、鼓励全面增强的未来医学增强观。

    2022年06期 v.39;No.225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科技与社会

  • 深度公众科学何以可能?——构建社会强健性知识的一种探索

    和鸿鹏;王聪;黄小茹;

    日益活跃的公众科学实践表明公众可在数据收集、初步数据分析等方面成为“科学家的助手”,公众还可深度参与知识生产,成为“科学家的同事”,但深度公众科学何以可能仍有待阐明。在对“深度公众科学”做出界定的基础上,从科学实践哲学、后常规科学以及专长规范理论角度对公众“可否参与”“为何参与”以及“如何参与”问题,做出理论阐释,进而以美国艾滋病临床研究为案例,分析了两种深度公众科学的实现方式;最后,提出了以分析冲突、参与路径和知识产出为特征的实践框架,并指出深度公众科学的局限性。

    2022年06期 v.39;No.22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国际视阈下实验哲学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溯源与研判

    刘燊;隋婷婷;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SCI、SSCI和A&HCI引文索引收录的发表于2001—2020年的350篇英文文献为研究样本,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定量化分析工具呈现了近20年来国外实验哲学研究的时空分布、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并以此分析了实验哲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究发现,实验哲学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美国是实验哲学的主要研究阵地;哲学和心理学是实验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实验哲学研究的前沿热点论题包括以专家辩护为切入点缓和传统哲学概念分析和实验哲学经验调查之争、以有意图的行动作为切入点探索诺布效应中意图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以及以自由意志作为切入点探索自由以及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因果性。

    2022年06期 v.39;No.225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科技偶像”的批判与超越——威廉·莱斯《科技的掌控》的文本学解读

    李哲;何畏;

    面对人们过度依赖科技而引发的生态问题,威廉·莱斯在《科技的掌控》一书中进行了资本主义技术批判,指出“科技偶像”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意识形态根源之一。莱斯揭露了“科技偶像”的“四假象”表现形式,深刻剖析了“科技偶像”观念生成的内在逻辑与社会后果,提出用“关怀哲学”重塑科技伦理,通过风险管理与控制管制技术,从意识形态维度和政治实践维度对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重构,从而达到人、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章拟对《科技的掌控》进行文本学解析,系统阐释莱斯的技术批判理论并分析其理论的得与失。

    2022年06期 v.39;No.225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后疫情和数字化时代体育与科技的关系刍议

    李建英;王天翼;

    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发展受到空前挑战,由疫情防控塑造的新常态导致了当前体育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疫情所加速的体育产业数字化革命,打破了被动式、保守型的体育-科技关系,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体育运动方式变革正在重塑后疫情时代的体育产业面貌,并助力其挣脱疫情枷锁。在这种语境下,重审体育与科技的动态关系,进而在数字化背景下,为二者寻求一种平衡,已经成为当代体育产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06期 v.39;No.225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

    梅其君;韩赫明;陈凡;

    把工匠群体与其他人群区分开来的是其劳作的领域和方式的不同,“专一”“创造”“精益求精”体现了工匠劳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只有从工匠劳作方式的特点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传统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专一坚守”“敬业诚信”“传承创造”“精益求精”四个方面,具有“以德为先”“德技兼求”和“通艺通道”“道技合一”的特征。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2022年06期 v.39;No.225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学术动态

  • 第二十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艾鹏;

    <正>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20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线上召开。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0多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会。本届会议开幕式由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巍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

    2022年06期 v.39;No.22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