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洋;刘奇;
传统的二元论、泛心论抑或物质论的本体论解释方案始终难以跨越意识现象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天然沟壑。格奥尔格·诺赫夫以神经科学哲学为论域,以本体的结构实在论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意识研究的“世界-大脑关系”的全新范式。文章以世界-大脑关系范式研究为主题,分别阐述了该范式的研究背景、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特征、意识问题的解释优势,批判了以心灵中心为代表的内部主义观念,提出了优势观点的由内而外的转变,论证了大脑和世界之间的生态平衡以及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原则,明确了世界-大脑关系范式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2年06期 v.39;No.22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任晓明;王刚;
印度逻辑具有不同于西方形式经典逻辑所不具有的多面性特质。亦即既有其非经典逻辑特质,又有非演绎逻辑特质:以耆那教的七值逻辑和新正理派的句义理论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非经典逻辑特质,该特质类似于现代非经典逻辑中的商讨逻辑和认知逻辑。以正理派的五支论式和佛教因明的三支论式为代表的逻辑思想具有的非演绎特质,这是一种将演绎、归纳和印度逻辑特有的逻辑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质。印度逻辑具有的多面性特质表明,只有跳出演绎与归纳截然二分的局限,从印度逻辑发展的自身特点出发,才有可能把握印度逻辑的基本特征或特质。
2022年06期 v.39;No.22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李欢;郭贵春;
科学建模的虚构表征方法是当前科学表征研究兴起的一条新进路,其以本体论上的简洁性引起大量关注与支持,但同时遭遇到许多诘难。文章拟从其面临的三个诘难对虚构表征何以可能进行科学理性分析,分别是想象力逻辑问题、本体论性问题以及认识的真理表达问题等。虚构表征作为一种可能的方案,以命题想象为想象力逻辑基础,以科学解释的本体论性为约束,以拒绝字面解释追求真理为认知目标,充分阐释了其可以成为真理的可能载体,并且证明科学建模的虚构表征方法是对科学理性的弘扬与彰显。
2022年06期 v.39;No.225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陈明益;
自然类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试图通过规定某种先天标准来解释什么是自然类,但因其无法适应科学分类实践而遭到批评。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转而采取自然类的一种“认识论唯一”的解释,这种解释通过诉诸自然类的认知价值来定义自然类,而对类的形而上学本性保持中立。自然类的认知价值通常表现为它们在支持归纳、概括、说明和预测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特征也被当作区分自然类与非自然类的标准。自然类的认知解释关注科学实践,它所提供的类的自然性标准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将更多的科学范畴视作自然类。然而,由于没有清楚阐述类的形而上学本性,自然类的认知解释不能辩护它们所给出的类的自然性标准,也无法成为自然类的一种更好的替代解释。
2022年06期 v.39;No.22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王彦杰;
在想象认知结构的视角下,想象可以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近几年来关于通过想象能否获得知识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文章从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对想象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想象是以新方式组合观念的认知活动,并且想象能否获得知识依赖于想象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想象认知结构应用的分析表明,想象获得知识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想象间接获得一般知识;二是通过想象直接获得特殊知识。
2022年06期 v.39;No.225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朱赫夫;
自“约根森困境”伊始,规范逻辑就不断遭受质疑,甚至有人怀疑规范逻辑的存在。这种规范逻辑怀疑论是不成立的,因为规范推理现象和思维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而当代建构规范逻辑的三种进路中:规范陈述比较模糊、一元标准过于武断、而非真逻辑则畸重形式。规范逻辑构建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化,而在于找到可以进行合理阐释的新基点。而事态可以跨越“规范-事实”的界限,并结合了以上三种进路的优点,适合作为重构规范逻辑的新基点。事实是事态的获得,规范则可以视为事态的连接,事态还能解释道义谓词。规范逻辑的各种要素以事态作为共同点而串联到一起,形成由事实层、规范层和道义层组成的事态次序。事态次序前后相继能够传递有效性,这为规范逻辑的有效性标准提供了哲学基点。
2022年06期 v.39;No.22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黄远帆;
传统知识论的主要方法是概念分析和案例测试。这种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检视者视角的探究。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与日常实践视角是脱节的;另一方面,检视者视角会催生出逻辑上成立,却不典型的对知识的看法。“克雷格-翰浓方案”提出一种新的知识论研究视角——问询者视角。问询者视角基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状态,给出了一个“知识/知道”的功能假说——标识出好的信息提供者。这一功能假说在社会实践中发展成一种“客观化的知识”。“标识好的信息提供者”需要借助信息提供者的“可辨识特征”,而这可能会诱发认知不正义。通过分析,文章主张这一挑战可以得到回应。
2022年06期 v.39;No.22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蒋鹏慧;殷杰;
神经科学是一项探究心理现象背后神经活动及相关神经条件的还原事业,对心理状态和过程进行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层面的解释,尝试将宏观的心理活动和状态还原为微观的神经活动和状态。然而,在神经科学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还原进路,即无情还原与机械还原。无情还原论者关注细胞和分子过程的神经活动,而机械还原论者则关注结构和系统的神经机制。通过对无情还原论与机械还原论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二者既存在对立的局面,也存在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将两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2022年06期 v.39;No.22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李玉琳;成良斌;
康德认为数学命题是借助纯直观的先天综合命题,依托先天认知结构和先验逻辑,致力于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艾耶尔认为数学命题是重言式的分析命题,预设公理和形式逻辑,坚决拒斥形而上学。康德和艾耶尔的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认知基础、逻辑建构和目的意义等三个方面。这些分歧表明,对数学命题区分的问题必须深入到实践层面才能得到真正解答,因为认知基础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证,逻辑建构需要借助实践语境来解读,目的意义需要依靠实践感性来理解。这一解答过程进一步拓展实践认识论的理论内涵:在主体层面重视非理性因素的激活作用、在客体层面强调抽象性的形成过程、在主客体互动层面提供挖掘隐性前提的动态视角。
2022年06期 v.39;No.225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文杰;
knowing how(KH)与knowing that(KT)的关系问题构成了知识论的热点议题,理智主义与反理智主义围绕着KH是否是一种KT进行了反复辩难,而从盖梯尔问题出发则构成了论争的一个主要方面。斯坦利和威廉姆森认为可以构造出有关KH的盖梯尔案例,进而证明KH与KT具有同类属性。但斯坦利无论是从KH与认知运气不兼容的角度出发,还是从KT与认知运气兼容的角度出发,都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借助两类认知运气的区分,KH与KT也被证明是完全不同的。不同于KT,KH与能力和成就要素有关,当某人行动上的成功是由于其能力使然就可被视为知道如何做某事。
2022年06期 v.39;No.225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