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高岑;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情绪研究大致经历了基本情绪理论、情绪-感受环理论、心理建构论和成分过程评价论四个阶段。这些理论虽然都从一定方面深刻揭示了情绪现象的某些特征,但最终也都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陷入了困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未能有效处理情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关系。由此,解决情绪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以辩证唯物论创造性地发展、整合既有情绪理论的合理成果,肯定主体自我是主观经验性与客观实在性的辩证统一,从而把情绪事件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辩证地统一起来。
2023年06期 v.40;No.23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殷杰;党盛文;
集体意向性是社会本体论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其实在性问题主要聚焦于对其本体论地位的考察,特别体现在集体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上。在围绕集体意向性的实在性问题的探讨中,研究分别从“个体主义辩护”和“整体主义辩护”两种不同的自然化路径进行,但是这种将复杂性社会问题简化为内容、模式、主体三要素的尝试,并不能为集体意向性的实在性提供充分辩护。相较而言,解释主义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框架,关注集体意向性在描述集体行为时的解释效力。通过解释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关于集体意向性的传统本体论争议,寻求新的辩护路径,为支持集体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提供新的启示。
2023年06期 v.40;No.23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杨博文;
关于因果-历史理论的适用范围,普特南等人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类词项,也适用于人工类词项。而施瓦兹与托马森等学者却反对这种延伸。在后者看来,人工类在认知上以及在本体上都与自然类有别,因此这些差异将导致对应词项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但文章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成立:一方面,认知差异论题并不为真;另外一方面,基于本体差异论题对因果-历史理论展开的批评也是失败的。此外,相较于摹状词理论以及多元论,因果-历史理论在解释分类边界上的词时更具优势。因此,在文章看来,如果因果-历史理论适用于自然类词项,那么它同样适用于人工类词项。
2023年06期 v.40;No.231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刘少明;
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滞留是再回忆的基础。但是这个理论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滞留本身的连续性是成问题的,不能为其成为再回忆的基础提供支撑。第二,滞留与原印象之间是断裂的,同时,试图为滞留与原印象的连续寻找潜意识、神经现象学基础的方式也难以解释滞留的连续性,从而否了滞留作为再回忆的基础。第三,胡塞尔对于滞留的反思性分析说明了再回忆反而是滞留的显现条件,而且这种设定抽象滞留时间的连续性的方式与意识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相违背。所以,滞留不能作为再回忆的基础。
2023年06期 v.40;No.231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谭力扬;
凯尔·斯坦福提出,“未设想的替代品”是对科学实在论最严重的挑战。不过,若是通过归纳科学史来论证该观点,则不足以充分揭示这种挑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而若是将“证据支持理论”视为一种概念组合,就可以看到:“未设想的替代品”挑战之所以如此严重且难以避免,其根源就在于它指出了该概念组合的构成情形并不唯一,这就使认知者得以设想该概念组合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以上结果还预示着“概念组合”能够为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全新的考察视角,特别是能够成为一种阐明、分析与重构相关观点和论述的新型哲学分析框架。
2023年06期 v.40;No.23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江南;唐泉;王军涛;
“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产生于古希腊,受限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近代以来,随着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皮尔斯的模糊性定义和卢卡西维奇的多值逻辑思想的出现,为两个悖论的解决迎来了曙光。在卡普兰和肖特的广义特征函数的基础上,在门格尔基于概率定义的模糊集的铺垫下,在系统理论里“共密”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激励中,扎德通过隶属(特征)函数创立了模糊集合论,不仅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还推动了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诞生。
2023年06期 v.40;No.23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束海波;
预测心智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中炙手可热的心智模型,它巧妙地将心智、大脑以及行动整合成了一种统一的概念框架,为我们把握乃至破解心智的终极奥秘提供了独特的密钥。不过,囿于笛卡尔主义心灵图景的影响,人们在解读这一心智模型时总是深陷内在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因此,要想准确地解释与把握预测心智的真实面貌,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表征主义认知范式的藩篱,并将其安置于更加合理的认知图景下进行合理的解读。
2023年06期 v.40;No.231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刘思甜;
在元伦理学界,道德错论的主张不仅常常被看作是不合理的,还被认为破坏了道德的良好地位。为了证明这一主张,道德错论的反对者常常利用对等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例如,如果道德怀疑论的论点内含数学怀疑论,那么一旦数学怀疑论被证明是不可信的,那么道德错论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这种反驳策略被称为“有罪同伴论证(companions in guilt arguments)”,即CGA。但在仔细分析从认知理由出发的CGA策略后可以发现,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它所预设的对等前提和认知存在的论证都不太合理。这一发现不仅有利于错论者维护自身,还可以推动道德实在论者提出完善和发展CGA策略的一些新的方案,以接受错论者的持续挑战。
2023年06期 v.40;No.231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方俊男;杜世洪;
陈嘉映对奥斯汀的《假装》一文进行了转述,并补充说“我们不仅会假装,而且会假装假装”。不过,陈文并没有对“假装假装”给出一个清晰界定。“假装”通常会作为一个反叙实动词来使用,并在逻辑上表现出否定性:假装X→~X。“假装假装”故此被认为表示双重否定即肯定:假装假装X→~假装X→~~X(=X)。然而,从具体案例来看,“假装假装”展现出的不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肯定的线性结构,而是一种嵌套结构。从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来看,“假装假装”的嵌套结构标识着它在逻辑上呈现出的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假装假装X既不等于假装X,也不等于没有假装X,它是X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发生辩证法逆转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现象。
2023年06期 v.40;No.231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向盾;
1991年,斯沃耶指出成功的科学表征理论必须将模型的认知功能(代用推理能力)视为建模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如何展开代用推理进行解释。这一观点在建模研究中被普遍承认。近年来,直接虚构表征受到多位哲学家的批判,其中一个焦点在于它无法满足代用推理条件,存在认识论方面的缺陷。这体现在直接虚构表征无法解决与代用推理相关的载体问题和转移机制问题。文章通过区分“推理”和“表征”两个概念,解决直接虚构表征所面临的载体问题,同时主张直接虚构表征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概念内涵去解决转移机制问题。另外,文章通过介绍“推理性代用推理条件”概念,推进了对代用推理的理解,质疑模型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并批判了DEKI说明的“密匙”概念。
2023年06期 v.40;No.23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