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哲学

  •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情绪理论的演变、困境与出路——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反思和回答

    刘高岑;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情绪研究大致经历了基本情绪理论、情绪-感受环理论、心理建构论和成分过程评价论四个阶段。这些理论虽然都从一定方面深刻揭示了情绪现象的某些特征,但最终也都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陷入了困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未能有效处理情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关系。由此,解决情绪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以辩证唯物论创造性地发展、整合既有情绪理论的合理成果,肯定主体自我是主观经验性与客观实在性的辩证统一,从而把情绪事件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辩证地统一起来。

    2023年06期 v.40;No.23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集体意向性的实在性及发展趋势

    殷杰;党盛文;

    集体意向性是社会本体论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其实在性问题主要聚焦于对其本体论地位的考察,特别体现在集体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上。在围绕集体意向性的实在性问题的探讨中,研究分别从“个体主义辩护”和“整体主义辩护”两种不同的自然化路径进行,但是这种将复杂性社会问题简化为内容、模式、主体三要素的尝试,并不能为集体意向性的实在性提供充分辩护。相较而言,解释主义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框架,关注集体意向性在描述集体行为时的解释效力。通过解释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关于集体意向性的传统本体论争议,寻求新的辩护路径,为支持集体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提供新的启示。

    2023年06期 v.40;No.23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因果-历史理论适用于人工类词项吗?

    杨博文;

    关于因果-历史理论的适用范围,普特南等人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类词项,也适用于人工类词项。而施瓦兹与托马森等学者却反对这种延伸。在后者看来,人工类在认知上以及在本体上都与自然类有别,因此这些差异将导致对应词项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但文章认为上述观点并不成立:一方面,认知差异论题并不为真;另外一方面,基于本体差异论题对因果-历史理论展开的批评也是失败的。此外,相较于摹状词理论以及多元论,因果-历史理论在解释分类边界上的词时更具优势。因此,在文章看来,如果因果-历史理论适用于自然类词项,那么它同样适用于人工类词项。

    2023年06期 v.40;No.231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滞留为什么不能是再回忆的基础?——对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困境的解析

    刘少明;

    在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滞留是再回忆的基础。但是这个理论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滞留本身的连续性是成问题的,不能为其成为再回忆的基础提供支撑。第二,滞留与原印象之间是断裂的,同时,试图为滞留与原印象的连续寻找潜意识、神经现象学基础的方式也难以解释滞留的连续性,从而否了滞留作为再回忆的基础。第三,胡塞尔对于滞留的反思性分析说明了再回忆反而是滞留的显现条件,而且这种设定抽象滞留时间的连续性的方式与意识现象学的先验还原相违背。所以,滞留不能作为再回忆的基础。

    2023年06期 v.40;No.231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另一种可能的概念组合?——论“未设想的替代品”如何挑战科学实在论

    谭力扬;

    凯尔·斯坦福提出,“未设想的替代品”是对科学实在论最严重的挑战。不过,若是通过归纳科学史来论证该观点,则不足以充分揭示这种挑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而若是将“证据支持理论”视为一种概念组合,就可以看到:“未设想的替代品”挑战之所以如此严重且难以避免,其根源就在于它指出了该概念组合的构成情形并不唯一,这就使认知者得以设想该概念组合的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以上结果还预示着“概念组合”能够为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提供全新的考察视角,特别是能够成为一种阐明、分析与重构相关观点和论述的新型哲学分析框架。

    2023年06期 v.40;No.23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模糊集:“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的终结者

    江南;唐泉;王军涛;

    “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产生于古希腊,受限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近代以来,随着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皮尔斯的模糊性定义和卢卡西维奇的多值逻辑思想的出现,为两个悖论的解决迎来了曙光。在卡普兰和肖特的广义特征函数的基础上,在门格尔基于概率定义的模糊集的铺垫下,在系统理论里“共密”的不确定性问题的激励中,扎德通过隶属(特征)函数创立了模糊集合论,不仅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谷堆悖论”和“秃头悖论”,还推动了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模糊数学诞生。

    2023年06期 v.40;No.23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 预测心智的哲学根基:表征主义抑或生成主义?

    束海波;

    预测心智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中炙手可热的心智模型,它巧妙地将心智、大脑以及行动整合成了一种统一的概念框架,为我们把握乃至破解心智的终极奥秘提供了独特的密钥。不过,囿于笛卡尔主义心灵图景的影响,人们在解读这一心智模型时总是深陷内在论的泥潭而无法自拔。因此,要想准确地解释与把握预测心智的真实面貌,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表征主义认知范式的藩篱,并将其安置于更加合理的认知图景下进行合理的解读。

    2023年06期 v.40;No.231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论针对道德错论的CGA策略

    刘思甜;

    在元伦理学界,道德错论的主张不仅常常被看作是不合理的,还被认为破坏了道德的良好地位。为了证明这一主张,道德错论的反对者常常利用对等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例如,如果道德怀疑论的论点内含数学怀疑论,那么一旦数学怀疑论被证明是不可信的,那么道德错论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这种反驳策略被称为“有罪同伴论证(companions in guilt arguments)”,即CGA。但在仔细分析从认知理由出发的CGA策略后可以发现,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它所预设的对等前提和认知存在的论证都不太合理。这一发现不仅有利于错论者维护自身,还可以推动道德实在论者提出完善和发展CGA策略的一些新的方案,以接受错论者的持续挑战。

    2023年06期 v.40;No.231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假装假装”的辩证逻辑实质——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视角

    方俊男;杜世洪;

    陈嘉映对奥斯汀的《假装》一文进行了转述,并补充说“我们不仅会假装,而且会假装假装”。不过,陈文并没有对“假装假装”给出一个清晰界定。“假装”通常会作为一个反叙实动词来使用,并在逻辑上表现出否定性:假装X→~X。“假装假装”故此被认为表示双重否定即肯定:假装假装X→~假装X→~~X(=X)。然而,从具体案例来看,“假装假装”展现出的不是一种双重否定表肯定的线性结构,而是一种嵌套结构。从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来看,“假装假装”的嵌套结构标识着它在逻辑上呈现出的是辩证法意义上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假装假装X既不等于假装X,也不等于没有假装X,它是X在经过否定之否定发生辩证法逆转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现象。

    2023年06期 v.40;No.231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从认识论角度为直接虚构表征辩护

    向盾;

    1991年,斯沃耶指出成功的科学表征理论必须将模型的认知功能(代用推理能力)视为建模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如何展开代用推理进行解释。这一观点在建模研究中被普遍承认。近年来,直接虚构表征受到多位哲学家的批判,其中一个焦点在于它无法满足代用推理条件,存在认识论方面的缺陷。这体现在直接虚构表征无法解决与代用推理相关的载体问题和转移机制问题。文章通过区分“推理”和“表征”两个概念,解决直接虚构表征所面临的载体问题,同时主张直接虚构表征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概念内涵去解决转移机制问题。另外,文章通过介绍“推理性代用推理条件”概念,推进了对代用推理的理解,质疑模型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并批判了DEKI说明的“密匙”概念。

    2023年06期 v.40;No.23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技术哲学

  • 个体技术化问题探析

    陈石磊;王伯鲁;

    当今人类个体受到技术的推动甚至胁迫,更深程度地卷入技术化的漩涡,个体技术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显著的趋势。人类不断抛弃旧技术,学习与适应新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个体技术化程度,并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通过斯蒂格勒与库恩的理论路径,人类个体技术化的基本逻辑得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对个体技术化实践路径的剖析表明,违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原则,是个体技术化与技术范式转换的前提条件,从而对技术进化论构成挑战。

    2023年06期 v.40;No.231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技术诠释的意向性分析——兼论技术诠释、科学解释、人文阐释的关系

    杨又;

    技术诠释就是解释和说明技术文本的整个意向实践过程。技术文本是主体意向实践的产物,指向对自然、社会、人的改造。主体意向是自身视域、历史视域、社会视域的综合产物。技术诠释具有实践性、社会历史性、超验性、确定性的特点。技术适用于诠释,科学适用于解释,人文适用于阐释。人类文明是在技术诠释、科学解释、人文阐释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接续和发展的。

    2023年06期 v.40;No.231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科技史

  • 牛顿与莱布尼茨相对立的时空观背后的动力学解释路径差异

    刘鹏;

    牛顿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和独立于事物的,与此相反,莱布尼茨的成熟看法是:时空作为关系,是相对的。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的原因在于二人关于运动现象的动力学解释路径的差异。如果以“力”“运动”与“时空”三个概念的关系为线索,可发现:牛顿动力学中,“时空”先于“运动”,“运动”先于“力”;而对于莱布尼茨动力学,“力”先于“运动”,“运动”又先于“时空”。其自然的结果是:牛顿的时空作为原因,是绝对的;莱布尼茨的时空作为结果,是相对的派生概念。

    2023年06期 v.40;No.231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科技与社会

  •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的现状分析——基于37部规范的考察

    周恩泽;丛杭青;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存在自己的本土道路吗?这一道路的现状如何?论文对国内现有的37部工程伦理规范进行了伦理意识和模式特征上的分析。研究认为:国内工程伦理规范不仅体现出中国工程师已经在“把工程做好”和“做好的工程”方面都发展出了自觉的伦理意识,还在美德与规则、预防性/禁止性伦理与激励性伦理的融合兼顾方面表现出了明确的模式特征。在这两方面,中国工程伦理规范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工程伦理规范有着显著的差别,显示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但也仍存在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内容不完善、现实效力不足等问题。

    2023年06期 v.40;No.23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生态人生观与现代人的价值澄明——基于生态文明新形态的人生价值观分析

    王继创;

    现实的社会生活塑造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及其实践方式。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物化的人格观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现代社会展现的自然人、生产人和福利人的样态呈现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人的价值观形塑。生态文明新时代诉求着人生观生态化转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变革着对人在自然中位置的认知,蕴涵着尊重自然的人生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类本位的价值评价,体现着共同体良知人生价值觉醒;“过有节制的生活”诉求着内在精神生活富足,体现着对“成为人”的意义体悟。生态文明新形态澄明的人生价值观必然要求美德伦理维度上培养人们内在的生态德性品质,以生态人生观指引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选择。

    2023年06期 v.40;No.231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劳动者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问卷编制

    程碧茜;张秀华;刘宇平;

    在当今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弘扬劳动者科学精神,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对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文章在文献分析、科学家访谈实录及专家反馈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并通过两个样本共1106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校标效度和信度检验,最终形成了劳动者科学精神问卷。该问卷包含求真务实、探索思考、实践创新、批判质疑、合作奉献五个维度和28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新时代劳动者科学精神的测评工具。

    2023年06期 v.40;No.231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 “同一健康”的理念阐释与实践方略

    陶应时;肖巍;

    “同一健康”理念基于一种“辩证综合”的逻辑理路,揭示人类与动物及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深层健康联结。“同一健康”展现人们对“人类世”全球健康风险的深邃洞察,彰显人类健康与动物及生态健康之间的同构关系,推动人类健康研究由个人健康向全球健康的深刻演变。“同一健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需要树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践理念,恪守“人-动物-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原则,遵循“多元一体”的实践方法。“同一健康”的理念阐释与实践方略为实现人类与动物及环境的“一体健康”构筑了蓝图框架,为应对全球健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2023年06期 v.40;No.231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区块链信任模型的双重理论依托及其限度

    项锐;

    “数字化“本质上是对问题进行理想化与模型化处理。该方式虽然能够简化问题,但也会导致一定的封闭性。通过运用模型化手段,区块链在网络信任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信任模型的理论依托包含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一是理性选择博弈,二是区块链的媒介属性。同时,这两个层面的依托也分别从理论(可行性)上和技术(适用性)上决定了区块链信任模型的限度。

    2023年06期 v.40;No.231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 从事科技史研究何以可能?——对从业条件与研究生培养实践的探讨

    张柏春;

    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有基本的从业条件。李约瑟、叶企孙等前辈和科技史培养机构的经验表明,从事科技史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系统的学科基础、优良的史学素养、掌握多种语言。由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不同,科技史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大。他们必须补学自己欠缺的知识和技能。除了撰写学位论文,研究生至少要上系列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此外,科技史学者需要一定的天赋。

    2023年06期 v.40;No.231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