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点;
“人工智能有道德性吗?”是链接人工智能哲学“技术路径”和“伦理路径”的关键问题之一。将经典著作《人是机器》放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审视,可以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益探索。不过,基于《人是机器》对“人工智能是否有道德性”进行作答,首先需要明确对人工智能进行哲学探讨有两条不同的路线;然后,摆脱传统解读,在人工智能哲学的视域下对《人是机器》作出新的诠释。从“人是机器”这一论断出发,人工智能不仅是机器,而且是和人一样自带心灵功能的机器;作为非人类,它有物质性基础及由此衍生的道德本能。因此,人工智能具有道德性。
2025年04期 v.42;No.24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李伟;李侠;
运气作为道德评价的要素之一,也应该被纳入人工智能的讨论中去。人工智能作为道德代理人对其行为应该负有道德责任,这不仅体现在人工智能应该对其能够控制的事负有道德责任,还应该对其不可控制的事,即在运气的影响下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人工智能同样具有四种道德运气,分别为结果运气、间接运气、构成运气与因果运气。对于人工智能道德运气的评价,不能仅从动机论和结果论出发,而是需要寻找第三条进路将动机论和结果论相结合,特别是需要判断人工智能的动机、行为、结果是否具有连续的一致性,并在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作用下努力促使其自身不断进步。
2025年04期 v.42;No.241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苏瑞;
塞拉斯的心灵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自然化。奥谢认为其理论旨趣彰显了自然主义的规范性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是先验哲学对经验科学的规训,使其锋芒不至于威胁理由空间的规范性。然而我们认为,奥谢及其批评者都因错会了塞拉斯辩证思想的理论模型,没有领会塞拉斯式自然主义的核心思想,即科学图像作为更完备的概念框架非但不会扼杀心灵的规范性,而恰恰是在实践理性的驱动下,为心灵的自由扫清道路。
2025年04期 v.42;No.241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方红庆;
求真主义是当代最为主流的认知价值论,主张真是唯一根本的认知善。近些年来,求真主义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琐碎真问题、淹没问题和探究目标问题。普理查德试图从德性探究角度阐明真的认知价值,解释重要真与琐碎真、知识与单纯真信念之间的价值差异。与之不同,席尔万试图通过剥离求真主义与工具论或目的论使解决淹没问题。通过考察和批判上述两种方案,文章试图在德性转向视角下阐明一种以行动者为中心的认知价值整体论:1.真的认知价值至少部分地诉诸认知主体;2.真与其他认知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知,求真主义不可行。
2025年04期 v.42;No.24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赵艺涵;李继堂;
最近神经科学内部提出了记忆巩固生成模型,旨在发展记忆巩固的标准模型,从而全面描述记忆巩固过程。但是,这样一个从第三人称视角所描述的生成模型,如何确定自己准确且全面地切中了第一人称视角中那种真实的认知体验过程?我们认为,引入计算现象学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计算现象学在方法论层面利用生成模型化,在模型上实现了对现象学生活经验的形式化,并进一步作为生成通道使得神经科学描述与现象学描述之间相互约束。记忆巩固生成模型通过计算现象学的建构,将记忆巩固的发生约束在生活世界里,使得记忆巩固理论的直接明见性成为可能。
2025年04期 v.42;No.241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 王振;
以安娜迪·哈蒂安加迪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坚持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具有本质上的规范性”,他们试图利用“定言规范”和“假言规范”之间的区分来论证,语言意义充其量只有一种假言规范性,由于假言规范性并非本质上的规范性,因此语言意义也就不具备本质上的规范性。文章将表明,“定言规范”和“假言规范”之间的区分预设了一条判定“本质规范性的标准”,即休谟式的道德规范标准:规范判断能提供主体行动的内在动机。以之为基础,文章将论证:将上述标准应用到对语义规范性的讨论是错误的,因为语义规范性和其规范效力之间的关联可以是一种“非心理学意义”的关联。如此一来,语义规范性就不是休谟意义上的那种具有定言特征的道德规范,同时它也不是那种直接能归结到事实描述的假言规范,它是一种自成一格的规范性。
2025年04期 v.42;No.241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朱艳婷;
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一种逻辑工具,为模态逻辑提供了有效的语义支持,但其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蒂莫西·威廉姆森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必然论理论,该理论聚焦于存在,认为存在具有必然性,即必然地,一切事物都必然有所是。威廉姆森认为它为可能世界的存在提供了形而上学的支持,可以解决可能世界语义学一直存在的疑难。但是,经过分析会发现,这个形而上学论证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它对可能世界的论证并未完全成功。
2025年04期 v.42;No.241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 沈伊雯;
科学模型的解释悖论在于,好的解释通常被认为是真实的解释,而理想化是一种错误表征,但即便如此,包含理想化的模型可以是解释性的。针对该悖论,真理主义者捍卫解释的真实性要求,把去理想化视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这无法说明理想化的不可消除性。基于此,波库里奇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即,无真实性要求的“模型解释”说明,旨在承认理想化可以真正发挥解释作用。该说明不仅指出模型解释的必要条件,还为解释深度留下空间。然而关键问题恰恰在于,“模型解释”说明实际上暗含了真实性要求因而无法构成对真理主义的挑战。尽管如此,该说明也进一步揭示出,仅仅关注真实性并不足以解决解释悖论。
2025年04期 v.42;No.241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李铖;
“阻碍者”难题是反物理主义者对随附物理主义提出的挑战。根据“阻碍者”难题,人们可以设想一种反物理属性,阻碍心理属性的例示。由于“阻碍者”难题背后有着“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预设,当前物理主义的捍卫者都基于可设想性理论,直接否证“阻碍者”的存在。然而,这些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因为关于可设想性理论的预设存在争议,故而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当前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之外,还存在一种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间接否证的方案一方面避开了一些有争议的预设;另一方面揭示了承认“阻碍者”的存在会遇到阻碍策略的三难。由此,间接否证“阻碍者”相比于当前直接否证“阻碍者”的方案更有说服力。
2025年04期 v.42;No.241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